logo好方法网

衣物处理设备及其顶出装置


技术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及其顶出装置,顶出装置包括:推衣件,被配置为安装在衣物处理设备的盛衣筒内,用于推动盛衣筒内的衣物向盛衣筒的筒口方向运动;驱动机构与推衣件相连,用于驱动推衣件沿盛衣筒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本发明提供的顶出装置,包括推衣件和驱  全部
背景技术:
目前,洗衣机、干衣机等衣物处理设备,使用时一般需要用户手动将衣物塞入筒 内,结束后手动将衣物掏出。在掏取衣物的过程中,靠近筒口处的衣物相对容易掏出,但是 掏取筒内侧衣物的过程则较为费力。尤其对于筒深较大的机型,其筒深甚至与用户手臂长 度相当,导致用户在掏取筒内衣物时极其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衣物处理 设备的顶出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顶出装置的衣物处理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 顶出装置,包括:推衣件,被配置为安装在所述衣物处理设备的盛衣筒内,用于推动所述盛 衣筒内的衣物向所述盛衣筒的筒口方向运动;和驱动机构,与所述推衣件相连,用于驱动所 述推衣件沿所述盛衣筒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顶出装置,包括推衣件和驱动机构,推衣件能 安装在衣物处理设备的盛衣筒内,并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盛衣筒的轴线往复运动,因而 需要掏取衣物时,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推衣件沿盛衣筒的轴线方向向靠近筒口的方向运动, 使得推衣件能够带动盛衣筒内的衣物向靠近盛衣筒的筒口的方向运动,从而缩短了筒内侧 衣物与筒口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筒内侧衣物距离筒口较远导致用户掏取衣物困 难的问题,即使对于筒深较大的机型,用户也能轻松掏出筒内衣物,从而显著提高了用户的 使用体验。当衣物掏取完毕后,驱动机构能驱动推衣件反向运动复位,释放筒内空间,保证 推衣件不会影响衣物处理设备洗衣功能或干衣功能等其他功能的正常运行,并保证下次掏 取衣物时推衣件的正常运行。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顶出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传动件,与所述推衣件固定连接;和驱动 器,与所述传动件相连,用于驱动所述传动件往复运动,使所述传动件带动所述推衣件沿所 述盛衣筒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 驱动机构包括驱动器和传动件,驱动器作为动力源,提供推衣件往复运动的动力; 传动件与推衣件固定连接,将驱动器的动力传递至推衣件,并对推衣件的运动方向进行限 制,保证推衣件沿盛衣筒的轴线方向往复运动,实现传动功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传动件为顶杆,所述顶杆与所述推衣件固定连 接。 传动件为顶杆,顶杆与推衣件固定连接,由于顶杆为刚性结构,因而驱动件驱动顶 5 CN 111593534 A 说 明 书 2/17 页 杆直线运动,顶杆即可带动推衣件沿盛衣筒的轴线方向往复直线运动,原理较为简单,易于 实现。至于驱动器的具体形式,则不受限制。比如:驱动器可以是电磁推杆或直线电机;驱动 器也可以为旋转电机 螺杆,顶杆内部中空,与螺杆螺纹配合,同时盛衣筒设有与顶杆配合 防止顶杆旋转的防转结构(如非圆形限位孔,顶杆穿过该孔);驱动器也可以为旋转电机 齿 轮,顶杆设有与齿轮相配合的齿条。至于顶杆的位置及数量也不受限制。比如:顶杆的数量 为一个,与盛衣筒同轴设置;或者,顶杆的数量为多个,沿盛衣筒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传动件为传送带,所述传送带被配置为:一部分 位于所述盛衣筒内并与所述推衣件固定连接且沿所述盛衣筒的轴线方向延伸,并在所述驱 动器的驱动下往复运动。 传动件为传送带,传动带的一部分位于盛衣筒内并与推衣件固定连接且沿盛衣筒 的轴线方向延伸,因而驱动器驱动传动带往复运动时,传送带即可带动推衣件往复运动。由 于传动带为柔性结构,既有利于防止传送带运动过程中对盛衣筒内的衣物造成损坏,也有 利于防止传送带运动过程中对盛衣筒造成损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传送带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传送带沿所述盛 衣筒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所述驱动器的数量与所述传送带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传送带的数量为多个,多个传送带沿盛衣筒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则多个传送带 与推衣件沿盛衣筒周向方向的多个部位固定连接,既有利于推衣件均衡受力,从而提高推 衣件的运动平稳性,又有利于减小单个传送带的驱动力,从而降低传送带发生断裂或者过 度变形的风险,进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驱动器的数量与传送带的数量相等且一一 对应,即:一个驱动器驱动一个传送带运动,相当于形成了多组驱动结构,每组驱动结构的 原理较为简单,有利于简化驱动器的结构,并缩短传送带的长度。优选地,传送带的数量为 三个,三个传送带沿盛衣筒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至于驱动器与传送带的具体配合形式,则 不受限制。比如:驱动器包括旋转电机 滑轮,传送带为环形结构,套设在滑轮和盛衣筒上, 在旋转电机的驱动下往复旋转;或者,驱动器包括旋转电机 两个绕线盘,传送带为条状结 构,一端从盛衣筒内侧延伸至其中一个绕线盘上并绕设在该绕线盘上,另一端从盛衣筒外 侧延伸至另一个绕线盘并反向绕设在该绕线盘上,则旋转电机转动时传送带的一端张紧另 一端放松,旋转电机正反转,即可带动传送带往复运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传送带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传送带沿所述盛 衣筒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所述驱动器的数量为一个,所述驱动器包括驱动件和与所述驱 动件同轴连接的第一绕线盘和第二绕线盘;所述传送带为条状结构,所述传送带的一端延 伸至所述第一绕线盘并沿第一方向绕设在所述第一绕线盘上,所述传送带的另一端延伸至 所述第二绕线盘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绕设在所述第二绕线盘上。 传送带的数量为多个,多个传送带沿盛衣筒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则多个传送带 与推衣件沿盛衣筒周向方向的多个部位固定连接,既有利于推衣件均衡受力,从而提高推 衣件的运动平稳性,又有利于减小单个传送带的驱动力,从而降低传送带发生断裂或者过 度变形的风险,进而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驱动器的数量为一个,则一个驱动器驱动多 个传送带运动,相较于采用多个驱动器的方案而言,减少了驱动器的数量,精简了产品部 件,节约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地,驱动器包括驱动件、第一绕线盘和第二绕线盘,驱动件作为动力源,提 6 CN 111593534 A 说 明 书 3/17 页 供传送带往复运动的动力。传送带的一端延伸至第一绕线盘并沿第一方向绕设在第一绕线 盘上,而传送带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绕线盘并沿相反的方向绕设在第二绕线盘上,因而当 驱动件沿一个方向旋转时,传送带绕设在第一绕线盘上的部分被释放,绕设在第二绕线盘 上的部分被收紧。由于传送带的两端之间有一部分位于盛衣筒内并与推衣件固定连接,因 而传送带绕设在第一绕线盘上的部分和绕设在第二绕线盘上的部分相当于分别位于推衣 件的运动方向的两侧,分别能够拉动推衣件向两个方向运动,因而驱动件旋转时传送带被 收紧的部分即拉动推衣件运动;反之,当驱动件沿另一个方向旋转时,刚好相反,传送带绕 设在第一绕线盘上的部分被收紧,绕设在第二绕线盘上的部分被放松,被收紧的部分即拉 动推衣件反向运动。因此,通过控制驱动件的旋转方向,即可控制推衣件的运动方向,构思 十分巧妙。优选地,传送带的数量为三个,三个传送带沿盛衣筒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绕线盘与所述第二绕线盘之间设有环形止挡凸缘。 在第一绕线盘与第二绕线盘之间设置环形止挡凸缘,能够防止传送带绕设在第一 绕线盘上的部分与绕设在第二绕线盘上的部分缠绕在一起或者发生滑动产生干涉,从而提 高了传送带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件为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被配置为与所述盛衣 筒同轴连接。 驱动件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被配置为与盛衣筒同轴连接,因而也能够带动盛衣 筒旋转,这相当于把驱动器与衣物处理设备的驱动电机进行整合,从而减少了驱动件的数 量,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传送带的转向机构, 所述传送带张紧在所述驱动器与所述转向机构上,并在所述驱动器的驱动下带动所述转向 机构往复旋转。 顶出装置还包括转向机构,转向机构用于支撑传送带,传送带张紧在驱动器与转 向机构上,这样能够使传送带脱离盛衣筒的壁面,从而防止传送带直接支撑在盛衣筒的侧 壁上与盛衣筒频繁摩擦导致传送带及盛衣筒磨损严重;传送带在驱动器的驱动下带动转向 机构往复旋转,实现了滚动摩擦,相较于滑动摩擦,有效减小了传送带受到的摩擦阻力,从 而显著提高了传送带的运动顺畅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器被配置为安装在所述盛衣筒的底壁外侧,所述转 向机构包括被配置为安装在所述盛衣筒的筒口处的第一转向件,使所述传送带的一部分绕 至所述盛衣筒的侧壁外并张紧在所述驱动器与所述第一转向件上。 驱动器安装在盛衣筒的底壁外侧,避免了占用盛衣筒的筒内空间,提高了盛衣筒 的空间利用率,也对驱动器及盛衣筒内的衣物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转向机构包括第一 转向件,第一转向件安装在盛衣筒的筒口处,一方面有效防止了第一转向件与筒内衣物发 生干涉,对筒内衣物起到了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使得传送带的一部分需延伸到盛衣筒的筒 口处,经第一转向件绕到盛衣筒的侧壁外,然后延伸至驱动器与驱动器配合,从而减少了传 送带位于盛衣筒内的部分,也进一步防止了传送带拉伤筒内衣物,对筒内衣物起到了保护 作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对于所述传动带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驱动器的数量为一个的 情况,所述转向机构还包括被配置为安装在所述盛衣筒的底部外侧的第二转向件和第三转 7 CN 111593534 A 说 明 书 4/17 页 向件,所述传送带的一端经所述第二转向件转折延伸至所述驱动器的第一绕线盘并绕设在 所述第一绕线盘上,所述传送带的另一端经所述第三转向件转折延伸至所述驱动器的第二 绕线盘并绕设在所述第二绕线盘上。 对于传送带的数量为多个而驱动器的数量为一个的情况,转向机构还包括第二转 向件和第三转向件,第二转向件和第三转向件能够使传送带的两端分别延伸至不同的方 向,有利于扩大传送带绕设在第一绕线盘和第二绕线盘上的两部分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 传送带绕设在第一绕线盘与第二绕线盘上的部分各自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进而提高了驱动 机构的使用可靠性。此外,通过合理设计第一转向件、第二转向件和第三转向件的位置及尺 寸,能够实现传送带位于盛衣筒侧壁两侧的部分均沿盛衣筒的轴线方向延伸,这样使得传 送带的结构较为规整,有利于优化产品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滑轮和/或至少一个转轴。 转向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滑轮和/或至少一个转轴,传送带绕设在滑轮或转轴上,均 能够实现转向,且均能够带动滑轮或转轴往复旋转,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优选地,第一转向 件、第二转向件和第三转向件,均为滑轮,滑轮通过支架安装在盛衣筒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滑块,与所述推衣件固定连接,用 于适配设置在所述盛衣筒的内侧壁上并沿所述盛衣筒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滑块限 位在所述滑槽内并沿所述滑槽往复滑动。 顶出装置还包括滑块,盛衣筒的内侧壁上设有滑槽,由于滑槽沿盛衣筒的轴线方 向延伸,因而滑块与滑槽相配合,能够对推衣件的往复直线运动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有效 防止了推衣件发生周向旋转或者发生倾斜,从而降低了推衣件运动过程中发生卡滞或者堵 死的风险,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对于所述驱动机构的传动件为传送带的情况,所述传送带与 所述滑块固定连接,所述传送带位于所述盛衣筒内的部分限位在所述滑槽内。 对于驱动机构的传动件为传送带的情况,传送带也与滑块固定连接,与滑块保持 同步运动,进一步提高了传送带、滑块、推衣件三者的同步性;传送带位于盛衣筒内的部分 也限位在滑槽内,既有效防止了传送带与筒内衣物发生干涉拉伤筒内衣物,进一步提高了 对筒内衣物的保护作用,又有效防止了传送带在筒内衣物的拉扯下发生移位甚至断裂,从 而进一步提高了驱动机构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推衣件包括主体和与所述主体的外周缘相连的连接凸 起,第一紧固件依次穿过所述滑块、所述传送带及所述连接凸起,使所述滑块、所述传送带 及所述推衣件固定连接。 推衣件包括主体和连接凸起,连接凸起与主体的外周缘相连,第一紧固件依次穿 过滑块、传送带及连接凸起,使滑块、传送带及推衣件固定连接,因而利用一个紧固件即实 现了滑块、传送带及推衣件三者之间的固定连接,连接可靠,且结构较为简单。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第一压块,所述第一压块与所述主体朝 向所述盛衣筒的底壁的表面相抵靠并压设在所述传送带上,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滑块、所 述传送带与所述第一压块固定连接;和/或,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第二压块,所述第二压块 与所述主体朝向所述盛衣筒的筒口的表面及所述连接凸起相抵靠并压设在所述传送带上, 第三紧固件穿过所述滑块、所述传送带与所述第二压块固定连接。 8 CN 111593534 A 说 明 书 5/17 页 顶出装置还包括第一压块,第一压块与主体朝向盛衣筒的底壁的表面相抵靠并压 设在传送带上,则传送带位于盛衣筒的底壁与推衣件的主体之间的一部分被夹设在第一压 块和滑块之间,且第一压块、传送带和滑块三者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连接,由于第一压块和 滑块均为刚性结构,相当于变相增加了传送带与推衣件的连接部位的面积,同时实现了对 传送带多重部位的固定,能有效防止传送带发生褶皱,因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传送带对推 衣件的驱动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顶出装置还包括第二压块,第二压块与主体朝向盛衣筒的底壁的表面相抵靠并压 设在传送带上,则传送带位于盛衣筒的底壁与推衣件的主体之间的一部分被夹设在第二压 块和滑块之间,且第二压块、传送带和滑块三者通过第三紧固件固定连接,由于第二压块和 滑块均为刚性结构,相当于变相增加了传送带与推衣件的连接部位的面积,同时实现了对 传送带多重部位的固定,能有效防止传送带发生褶皱,因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传送带对推 衣件的驱动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对于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第一压块的情况,所述第一压块朝 向所述传送带的表面设有第一凸台,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凸台固定连接,且所述第 二紧固件为沉头螺钉,所述第二紧固件的尾部位于所述第一压块内;对于所述顶出装置还 包括第二压块的情况,所述第二压块朝向所述传送带的表面设有第二凸台,所述第三紧固 件与所述第二凸台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三紧固件均为沉头螺钉,所述第 一紧固件的尾部和所述第三紧固件的尾部位于所述第二压块内。 对于顶出装置还包括第一压块的情况,在第一压块朝向传送带的表面设置第一凸 台,第二紧固件与第一凸台固定连接,从而增加了第一压块与第二紧固件的接触面积,提高 了第二紧固件与第一压块的连接可靠性;第二紧固件为沉头螺钉,且其尾部位于第一压块 内,从而防止了第二紧固件外凸刮伤筒内衣物,对筒内衣物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而第二 紧固件的头部则沉入滑块内,避免了第二紧固件外凸刮伤盛衣筒的内壁面。 对于顶出装置还包括第二压块的情况,在第二压块朝向传送带的表面设置第二凸 台,第三紧固件与第二凸台固定连接,从而增加了第二压块与第三紧固件的接触面积,提高 了第三紧固件与第二压块的连接可靠性;第一紧固件和第三紧固件为沉头螺钉,且其尾部 位于第二压块内,从而防止了第一紧固件和第三紧固件外凸刮伤筒内衣物,对筒内衣物起 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而第一紧固件的头部和第三紧固件的头部则沉入滑块内,避免了第 一紧固件和第三紧固件外凸刮伤盛衣筒的内壁面。 优选地,第一凸台的厚度及第二凸台的厚度与连接凸起的厚度相等,这样有利于 提高传送带的受力均匀性,防止传送带局部受力过大而发生断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推衣件为推板或带有框架的筛网结构或带有辐射状 轮条的轮式结构,所述推衣件被配置为安装在所述盛衣筒内并与所述盛衣筒的底壁相平 行。 推衣件采用推板的形式,推板安装在盛衣筒内并与盛衣筒的底壁相平行,结构较 为简单,既便于加工成型,又便于装配,且不会占用盛衣筒内过大的空间,有利于提高盛衣 筒的空间利用率,同时有利于增加与筒内衣物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顶出装置的工作效率。 当然,推衣件不局限于推板的形式,比如也可以采用带有框架的筛网结构、带有辐射状轮条 的轮式结构等,均能够实现推衣功能,均没有脱离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 9 CN 111593534 A 说 明 书 6/17 页 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推衣件的外周缘局部凹陷形成避让槽,所述避让槽 用于避让设置在所述盛衣筒的内侧壁上的加强筋。 推衣件的外周缘局部凹陷形成避让槽,避让槽用于避让盛衣筒内侧壁上的加强 筋,加强筋位于避让槽内,使得推衣件的外周缘能够尽可能接近盛衣筒的内侧壁,因而有利 于增加推衣件的面积,从而提高顶出装置的工作效率。此外,避让槽与加强进的配合,一方 面还能对推衣件的装配起到定位作用,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对推衣件的 往复直线运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推衣件的运动可靠性。其中,避让槽的数 量与加强筋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对于前述技术方案中顶出装置还包括滑块的技术方案而言,滑块位于 相邻的避让槽之间,滑槽位于相邻的加强筋之间。优选地,滑块的数量与避让槽的数量相 等,滑块与相邻的避让槽之间的距离相等;相应地滑槽与加强筋的数量相等,滑槽与相邻的 加强筋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结构的规整度,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使用 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顶出装置还包括:密封圈,套装在所述推衣件的外周 缘上。 在推衣件的外周缘上套装密封圈,既能够填补推衣件的外周缘与盛衣筒的内侧壁 和/或加强筋之间的间隙,能够防止衣物的局部夹在推衣件的外周缘与盛衣筒的内侧壁和/ 或加强筋之间导致受损,避免推衣件在推衣过程中拉伤衣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密封圈与所述推衣件相粘接。 密封圈采用粘接工艺固定在推衣件上,工艺简单,成本低。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推衣件上开设有与所述盛衣筒相连通的通气孔。 推衣件上还开设有通气孔,且通气孔与盛衣筒的内部空间相连通,保证了干衣机 产生的热空气能够通过通气孔进入盛衣筒内,进而对衣物进行干燥处理。优选地,通气孔的 数量为多个,多个通气孔均匀分布在推衣件上。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盛衣筒;和如第一方 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顶出装置,所述顶出装置的推衣件安装在所述盛衣筒内。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衣物处理设备,因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 一项所述的顶出装置,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盛衣筒的内侧壁上设有与所述顶出装置的滑块相适配的 滑槽。 顶出装置还包括滑块,盛衣筒的内侧壁上设有滑槽,由于滑槽沿盛衣筒的轴线方 向延伸,因而滑块与滑槽相配合,能够对推衣件的往复直线运动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有效 防止了推衣件发生周向旋转或者发生倾斜,从而降低了推衣件运动过程中发生卡滞或者堵 死的风险,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顶出装置的驱动机构与所述衣物处理设备的电控装 置电连接。 顶出装置的驱动机构与衣物处理设备的控制器电连接,则可以通过衣物处理设备 的电脑板来控制驱动机构动作,从而实现了顶出装置的智能化控制,提高了产品的自动化 10 CN 111593534 A 说 明 书 7/17 页 程度,提高了产品档次,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比如:在洗衣或者干衣程序结束后,电脑板 会提示用户是否将筒内衣物自动顶出,在用户确认操作后,推衣件会将筒内衣物缓缓顶出, 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推衣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所述 推衣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与所述盛衣筒的底壁相贴合,所述推衣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 与所述盛衣筒的筒口之间预留有容衣空间。 推衣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当推衣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恰好与 盛衣筒的底壁相贴合,保证了推衣件能够顶出筒内各个位置的衣物顶出;而当推衣件位于 第二位置时与盛衣筒的筒口之间预留有容衣空间,即推衣件运动至与筒口还有一定距离的 位置处即停止运动,这样能够防止筒口的衣物被压得过紧,也能够防止衣物被直接顶出落 在地上,用户只需将衣物收集筐置于筒口部位,即可轻松收集被自动顶出的衣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衣物处理设备为滚筒洗衣机、滚筒干衣机、波轮洗衣 机、波轮干衣机或洗护一体机。 当然,也可以适用于其他具有单口筒状结构的产品。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 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 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衣物处理设备的局部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衣物处理设备的局部主视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结构去掉盛衣筒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结构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的局部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二绕线盘的绕线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衣物处理设备的第一绕线盘的绕线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结构沿B方向的局部仰视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推衣件,11主体,12连接凸起,13避让槽,14通气孔,20驱动机构,21传送带,22驱 动器,221第一绕线盘,222第二绕线盘,223环形止挡凸缘,31第一转向件,32第二转向件,33 第三转向件,34支架,40滑块,41第一压块,411第一凸台,42第二压块,421第二凸台,51第一 紧固件,52第二紧固件,53第三紧固件,60密封圈,70盛衣筒,71加强筋,72滑槽,73第一位 置,74第二位置,75容衣空间; 其中,图2中右侧的单箭头示意推衣件的推衣方向,图2中左侧的双箭头示意推衣 11 CN 111593534 A 说 明 书 8/17 页 件的回复方向。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