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好方法网

微电网系统的非线性建模方法


技术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电网系统的非线性建模方法。微电网系统结构包括微源发电单元、储能系统、负荷和双向变换器,微电网系统的非线性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微源发电单元的非线性模型;S2:负荷的非线性模型;S3:储能系统的非线性模型;S4:双向变换器的非线性模型。  全部
背景技术:
相比传统大电网,微电网具有建设速度快、运行控制灵活、清洁效率高等优点。由 分布式电源、负荷、储能装置及控制单元组成的系统就是微电网,微电网系统结构如图1所 示。微电网中,分布式电源既包括原来的典型电源,比如燃气轮机,又包含新能源发电系统, 比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一般来说,微电网还具有储能设备,为微电网的稳定、持续、可靠 运行保驾护航。微电网中的负荷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阻性负荷,也有闭环控制的电动机 和变换器负荷。微电网包括多个变换器,各个变换器常用的协调控制方法包括主从控制、对 等控制和多代理控制等,微电网的主要双向变换器所用控制方法主要有恒功率控制(PQ  控 制)、下垂控制(Droop  控制)和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等,其控制框图分别如图2、图3、图4所 示。 在微电网系统运行中,存在很多大扰动现象,比如模式切换、微源切除、负荷变化、 系统故障等,这些非线性的大扰动会对微电网系统的正常工作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微电网 的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和绝大部分负荷皆是通过电力电子变换器进行连接,电源、储能与 负荷的动态特性互相耦合、互相影响,同时大量电力电子设备的强非线性都大大增加了微 电网动态性能分析的复杂性。基于传统线性模型是无法准确分析微电网系统动态特性的, 为保证微电网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对其进行非线性建模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微电网系统的非线性建模方法。此 方法充分考虑微电网系统的非线性因素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基于各个子系统的工作特 性和功率不变的原则,对微电网各个子系统:微源发电单元、储能系统、负荷以及双向变换 器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建模方法,该方法保留了各子系统主要的非线性因素,忽略了次要的 因素,简化了模型结构,为微电网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提供了基础。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微电网系统的非线性建模方法,其特点是:微电网系统结构包括微源发电单元、储 能系统、负荷和双向变换器,微电网系统的非线性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微源发电单元的非线性模型 微源发电单元包括光伏单元、风机和燃气轮机,光伏单元、风机和燃气轮机系统结构分 别如图5、6和7所示; 在微电网系统建模时,考虑微源发电单元的输出特性,将其简化为等效电压源或者电 流源;当微源恒压输出时,将其等效为电压源,如图8所示,当恒流输出时,将其等效为电流 源,如图9所示; S2:负荷的非线性模型 6 CN 111611696 A 说 明 书 2/10 页 微网系统中,大部分负荷通过可控变流器连接到交流母线或直流母线,这些负荷由于 受到闭环控制,消耗功率不受输入电压变化的影响,可视为恒功率负载,特性曲线如图10所 示,其瞬时功率P、瞬时电压v和瞬时电流i满足: P=vi=恒定值 对于功率为P0、电流I 0、电压V0的恒功率负载系统,当母线电压为Vs,等效内阻为R 0,则 恒功率负载的稳态平衡工作点满足:   根据上式,可得到电源特性曲线和恒功率负载特性曲线,如图11所示。当母线电压与恒 功率负载端电压相等时,恒功率负载处于稳态平衡工作点,整个系统才能稳定工作;电源特 性曲线和恒功率负载特性曲线的交点A、B点都是恒功率负载的工作点,只有在小扰动后重 新恢复稳态工作的工作点才是稳态平衡工作点; 首先判断A点是否为稳态平衡工作点,假设A点存在小扰动,母线电压变化ΔV0,由于母 线电流小于负载电流,则滤波电容放电,导致恒功率负载电压下降,闭环控制使得电流不断 上升,以维持恒定功率;最终恒功率负载的电流会趋近无限大,电压趋近于0,电路无法达到 稳态,因此A点并不是稳态平衡工作点; 接着验证B点是否为稳态平衡工作点,同样假设B点有小扰动,导致电压变化ΔV0,此 时,恒功率负载电流大于母线电流,表示滤波电容已经放电,因此负载电压增加,运行恢复 至B点,表明B点是稳态平衡工作点;稳态平衡工作点B的电压和电流满足: 为避免出现复数,系统参数 必须小于 ,所以有 上式给出了整个系统能够承受恒功率负载的功率上限; 微网的闭环控制负荷建模为恒功率负载时,功率、电流和电压需满足下式: P=vi=恒定值 稳态平衡工作点满足下式: 负荷总功率需要满足下式: ; S3:储能系统的非线性模型 蓄电池组通过双向DC-DC变换器连接至直流母线;蓄电池组放电时,  DC/DC  变换器工 作在  Boost  升压模式,输出稳定直流电压;蓄电池组充电时,DC/DC  变流器工作在  Buck  降压模式,为蓄电池组提供充电电压和电流;双向DC-DC变换器放电时可采用恒流控制或恒 压控制,可将放电的储能系统建模为受控电流源;当蓄电池充电时,受到电压外环、电流内 环控制,消耗功率恒定,可将其等效为恒功率负载,其瞬时电压、瞬时电流和瞬时功率满足: P=vi=恒定值;蓄电池等效模型如图13所示; S4:双向变换器的非线性模型 7 CN 111611696 A 说 明 书 3/10 页 双向变换拓扑如图14所示,基于功率守恒原理,分别把双向变换器直流侧和交流侧利 用恒功率网络法进行建模; 应用恒功率网络法,通过把abc静止坐标系模型转换为dq旋转坐标系模型进行简化,可 将双向变换器建模为两端口输入、单端口输出的三端口恒功率网络;当双向变换器工作在 整流模式,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可得: 由三相系统对称性可得三相电压、电流关系满足: 其中,ea、e b、ec为网侧三相电压,L是滤波电感,R是电感等效电阻,ia、i b、ic是分别流过 三相滤波电感上的电流,vdc为直流侧电压,vNO是N点与O点之间的电压;开关函数sk为:   k=a ,b ,c 最终可得: 对直流侧电容C及负载节点RL应用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可得: 其中,RL是直流侧负载; 上式所示数学模型是在abc静止坐标系建立的,包含时变的三相交流量;通过坐标变换 进行简化,将abc坐标系的三相交流量转化为以电网基波频率50Hz旋转的dq坐标系的直流 量,可直接利用变换矩阵求解;将两相旋转坐标系dq中的d轴与电网电动势E同轴,且规定初 始条件下d轴与abc坐标系下的a轴同轴;三相静止坐标系abc到同步旋转坐标系dq的变换矩 阵C3s2r为: 8 CN 111611696 A 说 明 书 4/10 页 应用上式对三相静止坐标系模型式 和   进行坐标变换,可以得到双向变换器在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 型: 其中,vdc为直流侧电压,iq、id为交流测电流经过abc-dq坐标变换后在q轴和d轴上的电 流分量,uq、ud为变流器交流侧输出电压经过abc-dq坐标变换后在q轴和d轴上的电压分量, sq、sd为互联变流器开关函数在经过abc-dq坐标变换后在q轴和d轴上的开关函数分量; 取 , ,根据输入输出功率平衡关系, 可以 利用网 侧电 压v d 和v q  表示直流侧电 流i d c ,即 : ; 根 据 双 向 变 换 器 在 d q 坐 标 系 下 的 数 学 模 型 和 ,双向变换器可以等效两端口输入、单端口输出的三端口网络, 如图15所示,符合功率守恒原理。 进一步的,光伏单元由光伏阵列,变流器和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光伏阵列并网采 用两级式变换器,测量光伏阵列的直流电压和电流对前级  DC/DC  变换器实现最大功率跟 踪控制,再通过并网逆变控制策略控制后级DC/AC  逆变器连接母线;为了防止高次谐波注 入微网母线,需通过  LC滤波器进行过滤。 进一步的,风机采用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机组进行建模,系统包括风轮机、发电 机、全功率电力电子变频器和滤波器,风力机吸收风能转化为动能直接驱动永磁发电机产 9 CN 111611696 A 说 明 书 5/10 页 生高频交流电,经过全功率AC-DC-AC变频器及  LC  滤波器后,得到工频的幅值稳定交流电 并入电网。 进一步的,燃气轮机是发出的电能通过AC-DC-AC变换器并网,包含四个环节:速度 控制环节、燃料控制环节、燃气轮机环节、温度控制环节。 进一步的,恒功率负载在母线电压变化时呈现负阻抗特性,随着电压增大,负载电 流随之减小,满足 ∆ v/ ∆ i<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一种微电网系统的非线性建模方法,充分考虑微电网系统的非线性因素对系统 动态性能的影响,基于各个子系统的工作特性和功率不变的原则,对微电网各个子系统:微 源发电单元、储能系统、负荷以及双向变换器提出了一种非线性建模方法,该方法保留了各 子系统主要的非线性因素,忽略了次要的因素,简化了模型结构,为微电网系统的动态性能 分析提供了基础。 附图说明 图1为典型的微电网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恒功率控制控制框图。 图3为下垂控制控制框图。 图4为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框图。 图5为光伏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结构图。 图7为燃气轮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微源等效的电压源拓扑结构。 图9为微源等效的电流源拓扑结构。 图10为恒功率负载的负阻抗特性曲线示意图。 图11为直流母线和恒功率负载的电压-电流曲线示意图。 图12为典型储能单元结构图。 图13为储能系统充放电的非线性模型示意图。 图14为双向变换器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双向变换器等效模型示意图。 图16为混合微电网系统拓扑结构。 图17为电池充电模式的微电网系统非线性模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