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好方法网

转向柱装置


技术摘要:
一种转向柱装置(1)的上支架(32),包括具有侧板(57)的车身侧支架(41)、具有侧板(61)的管侧支架(42)以及支撑轴(43)。车身侧支架(41)具有在侧板(57)中的第一联接孔(58)。管侧支架(42)具有在侧板(61)中的第二联接孔(62)。第一联接孔(58)和第二联接孔(62)构造为使得通过将支  全部
背景技术:
存在一种下述的转向柱装置,该转向柱装置构造成当车辆发生前面碰撞而引起其 中因惯性驾驶员与方向盘碰撞的二次碰撞时,该转向柱装置吸收该二次碰撞的冲击力。如 在例如日本特开No.2013-1242(JP  2013-1242  A)号中所记载的,在这种转向柱装置中,方 向盘固定在柱轴的的后端处,并且柱管以使柱轴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柱轴。柱管具有上管装 配在下管上的双管结构。支撑上管的上支架被固定到车身,使得当大于等于预定载荷的轴 向载荷作用于上管时,上支架从车身分离。二次碰撞产生的冲击力被吸收,使得上支架由于 二次碰撞而分离,并且上管在相对于下管滑动的同时沿轴向方向移动(以下称为能量吸收 (EA)行程)。 在上支架相对于车身分离之后,上管不再支撑在车身上。因此,方向盘可能会与上 管一起脱落。JP  2013-1242  A中描述的转向柱装置包括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构造成在上 支架分离之后维持上支架固定到车身的状态,并且在上管执行EA行程时引导上支架的运 动。在上支架分离之后,引导构件防止方向盘与上管一起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在JP  2013-1242  A中描述的结构中,额外需要用于防止方向盘脱落的引导构件, 从而增加了转向柱装置的部件数目并且使转向柱装置的结构复杂化。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二次碰撞之后也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方向盘脱落的转 向柱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转向柱装置包括:柱轴,该柱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 处固定有方向盘;柱管,该柱管以使柱轴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柱轴;以及上支架,该上支架 支撑柱管的后部部分。柱管包括下管以及上管,上管从后侧装配至下管。上支架包括:车身 侧支架,该车身侧支架固定至车身并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以彼此之间有间隔的方式设置 的一对侧板;管侧支架,该管侧支架固定至上管并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以彼此之间有间 隔的方式设置的一对侧板;以及支撑轴,该支撑轴设置于上管的下方。车身侧支架具有位于 各侧板中的第一联接孔。管侧支架具有位于各侧板中的第二联接孔。第一联接孔和第二联 接孔构成为使得通过将支撑轴插入穿过第一联接孔和第二联接孔而将车身侧支架和管侧 支架联接在一起。第二联接孔中的每个第二联接孔均向后方开口,并且构造成使得当大于 等于预定载荷的轴向载荷施加至上管时,第二联接孔与支撑轴之间的装配解除并且管侧支 架向前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当二次碰撞的载荷施加至方向盘时,第二联接孔与支撑轴之间的 装配解除,并且管侧支架与车身侧支架分离。然后,上管执行EA行程。因此,可以吸收二次碰 撞的冲击力。在管侧支架分离之后,车身侧支架和支撑轴保持固定至车身。在上述结构中, 4 CN 111572621 A 说 明 书 2/7 页 支撑轴布置在上管的下方,因此,分离的上管由支撑轴支撑。因此,可以防止方向盘脱落。由 于支撑轴防止方向盘脱落,因此与单独设置诸如引导构件之类的专用部件以支撑分离的上 管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部件数目的增加。 上述的转向柱装置可以以使柱管的前端位于比柱管的后端更靠下侧的倾斜状态 搭载在车辆上。车身侧支架可包括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延伸的顶板、以及以从顶 板的后端向下延伸的方式弯曲的后壁。在后壁的与上管对置的部分处可以设置以在上管的 轴向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弯曲的面对部分。 当转向柱装置呈倾斜状态在车辆上安装成使得前端位于后端下方时,二次碰撞的 载荷的方向与沿着柱管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不一致,有沿与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分力施加 至柱管。因此,在管侧支架分离之前或之后,上管可能会与车身侧支架碰撞。在上述结构中, 由于车身侧支架保持固定至车身,所以上管的EA行程会因为例如上管撞击车身侧支架的发 生弯折等而受到阻碍。根据上述结构,面对部分弯折成沿上管的轴向方向延伸。因此,上管 易于以轴向方向上的一段长度撞击面对部分。这减少了撞击面对部分的上管例如在面对部 分处发生弯折的情况的发生。因此,可以促进上管的EA行程。 在上述转向柱装置中,车身侧支架可以在后壁的沿车辆宽度方向上邻近面对部分 的部分处具有切除部。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形成切除部,后壁与面对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的 强度降低,由此促使连接部分在上管撞击面对部分时发生变形。由于当上管撞击到面对部 分时后壁与面对部分之间的连接部分首先变形,上管的变形被抑制。由此,可以有效地促进 上管的EA行程。 在上述的转向柱装置中,车身侧支架可在面对部分中具有狭缝。狭缝沿上管的轴 向方向延伸。根据上述结构,面对部分的强度通过狭缝的形成而降低,从而有使面对部分容 易变形。由于当上管撞击面对部分时面对部分首先变形,上管的变形被抑制。因此,可以有 效地促进上管的EA行程。 在上述的转向柱装置中,面对部分可以具有与上管的外表周面相一致的弯曲形 状。上述结构增大了上管撞击面对部分时的接触面积。从而适当地抑制了上管的变形。因 此,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上管的EA行程。 在上述转向柱装置中,车身侧支架可包括联结部分。联结部分可以设置在后壁与 面对部分之间,并且可以构造成使得在顶板与联结部分之间存在间隙,并且在面对部分与 联结部分之间存在间隙。 根据上述结构,在车身侧支架上设置有联结部分,并且在顶板与联结部分之间以 及在面对部分与联结部分之间具有间隙。面对部分易于相对于顶板弹性移位。当上管撞击 面对部分时,冲击力通过面对部分的弹性移位而减轻。因此,可以减少当上管撞击面对部分 时引起的冲击力过大的情况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即使在二次碰撞之后,也能够以简单的结构防止方向盘脱 落。 附图说明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产业意 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5 CN 111572621 A 说 明 书 3/7 页 图1是沿着轴向方向的剖视图,用于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 图2是在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中的支撑杆部分处截取的正交于轴向方 向的剖视图,并且是沿图1的线I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上支架附近的侧视图; 图4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管侧支架从上支架分离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图示二次碰撞的载荷作用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柱装置的状态的示意 图; 图6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侧支架的支架本体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侧支架的支架本体的主视图; 图8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侧支架的支架本体的剖视图,并且是沿着图7的线 VIII-V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侧支架的支架本体的主视图;以及 图10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侧支架的支架本体的剖视图,是沿图9的线X-X截 取的剖视图。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