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摘要:
带减速机构的马达包括马达部、减速机构、运动转换机构以及外壳。运动转换机构将减速机构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旋转运动并向输出轴传递。减速机构具有蜗杆、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蜗杆设于马达部的旋转轴。第一齿轮传递蜗杆的旋转并且以第一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第二齿轮 全部
背景技术:
用作装设于车辆的后雨刮器装置等的驱动源的马达为了小型化、高输出化而包括 变速器。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带减速机构的马达,安装有包括蜗杆、蜗轮和扇区齿轮的减速 器。在上述带减速机构的马达中,通过包括扇区齿轮的运动转换构件使马达的旋转转换为 往复摆动运动。此外,作为减速机构采用一级减速机构,在蜗杆与扇区齿轮之间设有一个减 速齿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13711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专利文献1所述,当采用一级减速机构时,为了增大减速比,需要使减速机构大 型化。此外,由于运动转换构件的扇区齿轮摆动运动,因此需要用于允许扇区齿轮摆动的较 宽的空间,存在难以小型化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增大减速比并且抑制减速机构的大型化的带 减速机构的马达。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以下结构实现。即,本发明第一方式的带减速机构的 马达包括:马达部;减速机构,该减速机构使所述马达部的旋转体的旋转减速;运动转换机 构,该运动转换机构将所述减速机构的旋转运动转换为往复旋转运动并向输出轴传递;以 及外壳,该外壳收容所述减速机构和所述运动转换机构。所述减速机构具有:蜗杆,该蜗杆 设于所述马达部的旋转轴;第一齿轮,该第一齿轮传递所述蜗杆的旋转并且以设于所述外 壳内的第一轴为中心进行旋转;以及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传递有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并 且以设于所述外壳内的与所述第一轴不同的位置的第二轴为中心进行旋转。所述运动转换 机构具有:转动构件,该转动构件具有扇区齿轮并且以所述第一轴的轴线为中心进行转动; 以及杆,该杆将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转动构件连结。所述输出轴具有与所述扇区齿轮啮合 的输出齿轮。 4 CN 111587193 A 说 明 书 2/12 页 根据第二方式,所述扇区齿轮在所述转动构件中设于与所述杆相反一侧的端部。 根据第三方式,所述转动构件由与所述第一齿轮共用的轴构件、设于所述第一齿轮的 端面的凹部或者凸部、以及从所述第一齿轮的端面突出的轴构件中的任意一个构件轴支 承。 根据第四方式,所述杆设置成至少一部分被所述转动构件和所述第二齿轮夹持, 或者,所述杆相对于所述转动构件和所述第二齿轮在沿着所述第一轴或者所述第二轴的轴 线的方向上设于同侧。 根据第五方式,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所述第一轴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 轴线配置于一方侧,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所述第二轴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的轴线 配置于另一方侧。 根据第六方式,所述运动转换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轴和所述输出轴连结的连结构 件。 根据第七方式,所述外壳包括封闭该外壳的开口部的盖构件,所述连结构件包括将所 述第一轴线和所述输出轴连结的连结部、以及与所述盖构件抵接的抵接部,所述连结部与 所述抵接部一体地形成。 根据第八方式,所述抵接部由橡胶制的弹性构件构成。 根据第九方式,所述杆是在该杆的中央设有凹部的弯曲或者折曲形状。 根据第十方式,所述输出轴设置成朝向所述外壳的开口突出。 根据第十一方式,从所述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所述第二轴在所述蜗杆的长度方向 上配置于与所述第一轴错开的位置。 根据第十二方式,所述减速机构具有将所述第一齿轮的旋转向所述第二齿轮传递 的一个或者多个第一减速齿轮和将所述蜗杆的旋转向所述第一齿轮传递的一个或者多个 第二减速齿轮的至少一方。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方式,由于减速机构至少通过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这两个齿轮进行两级 以上的减速,因此能增大减速比。此外,由于转动构件以第一齿轮的旋转中心即第一轴的轴 线为中心进行转动,因此能减小转动构件的可动区域。此外,由于第一齿轮的轴即第一轴的 轴心与具有扇区齿轮的转动构件的轴心一致,因此从输出轴方向观察转动构件的大部分与 第一齿轮重合,从而能抑制从输出轴方向观察到的减速机构的面积的大型化。 根据第二方式,扇区齿轮在转动构件中设于与杆相反一侧的端部,从而在能抑制 转动构件的大型化的基础上,能利用从杆施加于转动构件的动力来使扇区齿轮适当地往复 旋转。 根据第三方式,由于转动构件由与第一齿轮共用的轴构件、设于第一齿轮的端面 的凹部或者凸部、以及从第一齿轮的端面突出的轴构件中的任意一个构件轴支承,因此转 动构件和第一齿轮能将第一轴的轴线作为共用的旋转中心共有,并且能提高设计的自由 度。 根据第四方式,由于可以使杆设置成至少一部分被转动构件和第二齿轮夹持,使 杆相对于转动构件和第二齿轮在沿着第一轴或者第二轴的轴线的方向上设于同侧,因此能 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5 CN 111587193 A 说 明 书 3/12 页 根据第五方式,从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第一轴相对于旋转轴的轴线配置于一 方侧,第二轴相对于旋转轴的轴线配置于另一方侧,因此能抑制减速机构相对于旋转轴的 轴线仅在一方侧或者另一方侧变大。由此,能抑制存在于减速机构与马达部之间的死区变 大。 根据第六方式,通过设置与第一轴和输出轴连结的连结构件,能减少输出轴的轴 线方向、径向的松动。此外,由于转动构件以第一轴为中心进行旋转,因此连结构件不可动, 从而易于简化连结构件的结构且易于设计。 根据第七方式,由于连结部和抵接部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减少部件数量、减少组装 工序。 根据第八方式,由于连结构件不可动,因此能用廉价的橡胶制成的弹性构件制造抵接 部,从而易于制造并且材料成本也便宜。 根据第九方式,杆是在该杆的中央设有凹部的弯曲或者折曲形状。能避免杆与第 一轴接触,并且能抑制从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运动转换机构的面积大型化。 根据第十方式,由于用于后雨刮器装置时,可以将带减速机构的马达安装于安装 托架的与内部面板安装面相反一侧的面,并且将输出轴配置为朝向内部面板突出,因此能 缩短托架的安装脚并且实现安装托架的小型化、轻量化,此外,也能用安装托架兼作盖构 件。 根据第十一方式,能抑制从输出轴的轴线方向观察减速机构在与旋转轴的轴线方 向正交的方向上大型化,并且能提高第一轴和第二轴的配置的自由度,并提高各部分的设 计的自由度。 根据第十二方式,能采用多级的减速齿轮,并且能在抑制大型化的同时增大减速 比。由此,也能实现马达部的进一步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一的带减速机构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动作说明图,其中,图3A是自动停止位置(0°),图3B是旋转90°位置,图3C是 摆动角1/2位置,图3D是杆与第一轴最接近的位置,图3E是旋转180°位置,图3F是旋转270° 位置。 图4是第一轴的变形例,图4A是图1和图2时的例子,图4B是第一齿轮具有凸部的例子, 图4C是第一齿轮具有凹部的例子,图4D是第一齿轮具有销的例子。 图5是杆配置的变形例,图5A是图1和图2时的例子,图5B是杆相对于转动构件和第二齿 轮在沿着其轴线的方向上设于同侧的例子。 图6是实施方式二的带减速机构的马达的俯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三的带减速机构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四的带减速机构的马达的俯视图。 6 CN 111587193 A 说 明 书 4/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