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摘要:
本发明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向推动活塞的内燃机副气缸。包括副气缸和公共进气通道,其中副气缸包括副气缸体、活塞、连杆、公共进气通道、上气室及下气室;活塞滑动配合于副气缸体内,活塞的两侧分别为上气室和下气室;连杆的一端与活塞连接,另一端由下 全部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内燃机的效率,人们发明了利用其它气缸排出的废气直接做有用功的副 气缸(简称副缸),来提高内燃机的效率。利用废气工作的副气缸,其中一种是内燃机式副气 缸的,不能双向推动活塞,其缺点是动力小;单向推动活塞的副气缸为了提高对废气利用率 而增加储存废气容器,这样影响提供废气气缸的排气和吸气,造成废气更加排不净及阻碍 了进新气,吸气不好。另一种是双向推动活塞的副气缸,其运转系统是蒸气机式运转系统, 蒸气机式运转系统笨重被淘汰;副气缸是双向推动活塞且运转系统是内燃机运转系统的, 是现有副气缸中最先进的。例如专利号为ZL201810384373.1,名称为多缸高功率密度高效 率的双循环内燃机的中国发明专利,但是其中副缸具有如下缺点:提供废气的气缸,排气角 度250°(排气口提前开,又晚关闭),而利用废气的双向推动活塞的副气缸,副气缸一端只有 气室空间变大时才能进废气,进废气角度只有180°,浪费大约70°,大约75%的废气通过副 缸,副气缸另一端也是这样,废气利用率低,内燃机的效率提高较少。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向推动活塞的内燃机副气缸,利用 公共进气通道使提供废气气缸所排出的废气能100%通过副气缸,提高了废气利用率,又保 持了内燃机运转系统和双向推动活塞特点,使内燃机轻巧、效率高且排放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向推动活塞的内燃机副气缸,包括副气缸体、活塞、连杆、上气室、下气室及 公共进气通道;所述活塞滑动配合于所述副气缸体内,所述活塞的两侧分别为上气室和下 气室;所述公共进气通道设有废气导入口和废气导出口,所述废气导入口与供废气气缸的 排气门连通;所述公共进气通道的废气导出口与所述上气室和所述下气室连通。 所述公共进气通道设有一个废气导入端,所述废气导入端上设有p个所述废气导 入口; 所述供废气气缸为单向推动活塞的内燃机供废气气缸,且包括p个排气门;p个所 述废气导入口分别与所述单向推动活塞的内燃机供废气气缸的p个排气门连通;其中,p≥ 2。 所述单向推动活塞的内燃机供废气气缸至少为两个。 所述废气导入口包括上废气导入口和下废气导入口;所述公共进气通道设有上废 气导入端和下废气导入端,所述上废气导入端上设有n个所述上废气导入口,所述下废气导 入端上设有m个所述下废气导入口; 所述供废气气缸为双向推动活塞的内燃机供废气气缸;所述双向推动活塞的内燃 机供废气气缸的一端设有n个排气门,该n个排气门分别与n个所述上废气导入口连通; 4 CN 111577449 A 说 明 书 2/4 页 所述双向推动活塞的内燃机供废气气缸的的另一端设有m个排气门,该m个排气门 分别与m个所述下废气导入口连通;其中,n≥1;m≥1。 所述双向推动活塞的内燃机供废气气缸为一个或多个。 所述连杆的中部为圆柱形结构;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活塞铰接,另一端由所述 下气室穿出并且通过曲柄与曲轴连接。 所述上气室的顶部设有上缸盖,所述上缸盖上设有一个上进气门和一个上排气 门;或者所述上缸盖上设有多个上进气门和多个上排气门; 所述下气室的底部设有下缸盖,所述下缸盖上设有一个下进气门和一个下排气 门;或者所述下缸盖上设有多个下进气门和多个下排气门; 所述公共进气通道的废气导出口包括上废气导出口和下废气导出口,所述上废气 导出口与所述上进气门连通;所述下废气导出口与所述下进气门连通。 所述连杆由所述下缸盖穿出,所述下缸盖上设置封闭所述连杆与所述下缸盖之间 间隙的片环封闭装置。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双向推动活塞的内燃机副气缸,通过两端的进气门与公共进气通道相 通,对废气利用率高,能大幅度提高内燃机的效率。 2.本发明改进容易,副气缸及公共进气通道其结构简单,容易制造。 3.本发明应用广泛,现在实用的内燃机都缺少这样能提高内燃机效率的双向推动 活塞的副气缸,无论制造单向推动活塞内燃机还是制造双向推动活塞的内燃机时,均可加 此副气缸来提高效率,内燃机应用非常广泛,此副气缸应用非常广泛。 4.本发明排放好,废气中有害物质在温度较高的副气缸中继续反应后,有害物质 减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双向推动活塞的内燃机副气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双向推动活塞的内燃机副气缸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副气缸体,2为活塞,3为连杆,4a为上进气门,4b为下进气门,5a为上排气 门,5b为下排气门,6为废气导入口,6a为上废气导入口,6b为下废气导入口,7为曲柄,8为曲 轴,9为公共进气通道,10为上缸盖,11为上气室,12为下气室,13为下缸盖,14为上废气导出 口,15为下废气导出口,16为废气导入端,16a为上废气导入端,16b为下废气导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