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橄榄蛏蚌与黄颡鱼分层式立体化养殖方法,涉及生态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养殖方法如下:1)池塘的选择以及改造,2)橄榄蛏蚌的种苗放养,3)黄颡鱼的种苗放养,4)饲养管理,5)日常管理以及6)病虫害管理。本发明提供的养殖方法,通过在养殖水体中设置分 全部
背景技术:
橄榄蛏蚌是一种我国特有的物种,主要栖息于水质清澈、有一定水流的河口及湖 泊相连的河口处,分布于江西鄱阳湖、安徽巢湖、江苏太湖等水域,利用强大的斧足潜入硬 泥底质中,营穴居生活,主要滤食水体中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等,对天然水体自净和物质 能量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橄榄蛏蚌壳薄而脆,蚌肉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安徽 阜阳、湖北天门等地是当地十分著名的河鲜美食,素有“淮河鲍鱼”之美誉,经济价值高。 黄颡鱼是一种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 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 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他鱼的鱼卵。黄颡鱼以其肉 质细嫩、无鳞、少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广大养殖者和消费者的青睐,也 因此,黄颡鱼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黄颡鱼在自然水 域中生长慢,又因养殖成活率低,不但严重影响了养殖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 市场发展。因此,成功的人工大规模黄颡鱼健康养殖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生态养殖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训话系统, 在养殖空间和区域内,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 益和养殖品质。现有技术中,生态养殖大多在水体中采用养殖箱养殖的方式实现不同生物 间的共生,例如中国专利CN201310328515X黄鳝、黄颡鱼高效生态立体养殖方法以及中国专 利CN2016107514147一种带珠河蚌的养殖方法,均采用了养殖网箱的养殖方法,该养殖方法 虽然可以解决生物间的共生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值了物种的活动范围和养殖密度,并 且在水体中大量放置养殖箱,高密度的分布的养殖箱会增大水体的流动阻力,不利于水体 的清洁置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橄榄蛏蚌与黄颡鱼分层式立体化养 殖方法,通过在养殖水体中设置分层式的橄榄蛏泵养殖区域,不仅实现不同物种间的共生, 而且提高了水体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橄榄蛏蚌的养殖密度,同时上下两层的橄榄蛏蚌的养 殖区域间预留有足够的间距,便于水体置换时水体流动,有利于提高水体置换的清洁度。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橄榄蛏蚌与黄颡鱼分层式立体化养殖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池塘的选择以及改造 S1、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周围无工农业废水污染、进排水系统完善的池塘,池塘的 面积为15-20亩,深度为2-2.5m,池底平坦,淤泥厚度在40-50cm; 4 CN 111587820 A 说 明 书 2/7 页 S2、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板材,设置一个带有三个支脚的平台,平台的面积为4-9m2,然后 将多个平台进行上下搭建,组成多层立体平台,上下平台的间距为35-40cm,其中,最底层平 台与池底的间距为20-40cm,最上层平台距离水面40-50cm,然后按照相同的规格,将搭建的 多个多层立体平台进行拼接,而且除了最上层平台,剩余的平台各在一个方向延伸出20- 30cm的平台作为橄榄蛏蚌的投食平台,在每层平台的四周安装15-20cm高的栅网,多层立体 平台的各个边角以及栅网均经过打磨处理,避免对黄颡鱼造成伤害,并且多层立体平台之 间以及上下平台之间通过可移动扣件连接,便于拆卸; S3、将池塘水排干,在放养种苗前15-20天对池塘进行全池消毒,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泼 洒,用量为3-4kg/hm2,然后向池塘施腐熟肥,用量为4-5t/hm2,与池塘底部的淤泥混合均匀, 并且加入适量的砂粒,配制成砂粒成分含量为55-60%的砂壤土,然后将砂壤土铺设在搭建 好的多层立体平台上,砂壤土的铺设厚度为8-10cm,池底的砂壤土厚度在10-15cm,然后将 铺设砂壤土的平台放入池塘中间,作为橄榄蛏蚌的养殖区域,单层平台的面积占池塘总面 积的60-70%; 2)橄榄蛏蚌的种苗放养 选择体质强壮、规格整齐无伤病的种苗,并且选择体重在100克以上的种苗,投放前,将 橄榄蛏泵放入浓度为3-5%的食盐水中浸泡4-7min,然后按照橄榄蛏蚌额雌雄比例为1:2,每 平米40-50只进行投放,在投放时,首先向池塘中注水,水面达到多层立体平台底下的一层 平台即可,然后向池塘中投放种苗,待池塘底层的种苗投放结束,继续向池塘中注水,当水 面达到多层立体平台底下的二层平台即可,然后向一层平台投放种苗,按照上述投放方法, 采用边投放-边注水的方式,依次进行各养殖平台的种苗投放,当多层立体平台最上面平台 的种苗投放完毕,向池塘中继续注水,直至水面达到预定深度即可; 3)黄颡鱼的种苗放养 选择健康的黄颡鱼种苗,规格为4-7cm,放养前,先将种苗按照60-90尾/m3的密度,在封 闭式室内暂养池中暂养5-7d,然后按照3000-4000尾/亩的密度将种苗投放入池塘中,并且 黄颡鱼的种苗投放时间在橄榄蛏蚌种苗投放时间7-10d之后; 4)饲养管理 每隔5-8天对橄榄蛏蚌投喂饵料1次,饵料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每天早晚对黄颡 鱼进行投喂饲料,日投食量为鱼苗体重的3-5%,饲料前期以人工饲料为主,人工饲料是由 25-30%精制面粉、40-46%鱼粉、5-8%膨化大豆、4-7%花生粕、5-10%豆粕、10-15%菜粕、3-6%麦 麸、1-2%豆油、0.8-1.3%鱼油、0.5-1%大豆卵磷脂、0.3-0.6%食盐混合均匀造粒制备的,粒径 为3-6mm,后期可逐渐加入螺蛳、小鱼、小虾、水生昆虫以及幼虫、水生植物的根、茎、叶; 5)日常管理 定期调节水质酸碱度,pH值为5.5-7.0最佳,每隔5-7d换水一次,日交换量达到水体总 量的10-15%,使得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35cm,水温在25-30℃,炎热夏季,可以适当提高换 水频率,缩短换水周期,在气压较低时,对池水进行增氧,提高水体含氧量。 6)病虫害防治 每年夏季,每隔15-20d用二溴海因进行全池喷洒,用量的0.5-0.8g/m3,并且在喷洒后 及时调节水质的酸碱性。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5 CN 111587820 A 说 明 书 3/7 页 本发明提供的橄榄蛏泵与黄颡鱼的立体化养殖方法,充分发掘水体的利用潜力,通过 在池塘中搭建用于养殖橄榄蛏蚌的多层立体式养殖区域,充分提高了水体的利用效率,在 水体中实现多层次的橄榄蛏蚌养殖,在确保橄榄蛏泵合理的养殖密度的同时,极大了提高 了橄榄蛏泵的养殖数量,相比较传统的单独养殖或者网箱养殖,养殖数量可提高3-4倍,从 而有效的提高了养殖收益,而且多层立体式养殖区域的上下层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并且 相互之间通过支撑柱连接,使得黄颡鱼的活动区域内形成较多的呈竖直状的障碍物,增大 了黄颡鱼在水体中的游动难度,从而提高了黄颡鱼在水体中的活动量,对提高黄颡鱼的健 康状态以及肉质都具有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黄颡鱼的成活率和经济效益。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橄榄蛏蚌与黄颡鱼分层式立体化养殖方法,涉及生态养殖技术领域,具体养殖方法如下:1)池塘的选择以及改造,2)橄榄蛏蚌的种苗放养,3)黄颡鱼的种苗放养,4)饲养管理,5)日常管理以及6)病虫害管理。本发明提供的养殖方法,通过在养殖水体中设置分 全部
背景技术:
橄榄蛏蚌是一种我国特有的物种,主要栖息于水质清澈、有一定水流的河口及湖 泊相连的河口处,分布于江西鄱阳湖、安徽巢湖、江苏太湖等水域,利用强大的斧足潜入硬 泥底质中,营穴居生活,主要滤食水体中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等,对天然水体自净和物质 能量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橄榄蛏蚌壳薄而脆,蚌肉鲜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安徽 阜阳、湖北天门等地是当地十分著名的河鲜美食,素有“淮河鲍鱼”之美誉,经济价值高。 黄颡鱼是一种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 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 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他鱼的鱼卵。黄颡鱼以其肉 质细嫩、无鳞、少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广大养殖者和消费者的青睐,也 因此,黄颡鱼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黄颡鱼在自然水 域中生长慢,又因养殖成活率低,不但严重影响了养殖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 市场发展。因此,成功的人工大规模黄颡鱼健康养殖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生态养殖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训话系统, 在养殖空间和区域内,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 益和养殖品质。现有技术中,生态养殖大多在水体中采用养殖箱养殖的方式实现不同生物 间的共生,例如中国专利CN201310328515X黄鳝、黄颡鱼高效生态立体养殖方法以及中国专 利CN2016107514147一种带珠河蚌的养殖方法,均采用了养殖网箱的养殖方法,该养殖方法 虽然可以解决生物间的共生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限值了物种的活动范围和养殖密度,并 且在水体中大量放置养殖箱,高密度的分布的养殖箱会增大水体的流动阻力,不利于水体 的清洁置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橄榄蛏蚌与黄颡鱼分层式立体化养 殖方法,通过在养殖水体中设置分层式的橄榄蛏泵养殖区域,不仅实现不同物种间的共生, 而且提高了水体的利用效率,提高了橄榄蛏蚌的养殖密度,同时上下两层的橄榄蛏蚌的养 殖区域间预留有足够的间距,便于水体置换时水体流动,有利于提高水体置换的清洁度。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橄榄蛏蚌与黄颡鱼分层式立体化养殖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池塘的选择以及改造 S1、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周围无工农业废水污染、进排水系统完善的池塘,池塘的 面积为15-20亩,深度为2-2.5m,池底平坦,淤泥厚度在40-50cm; 4 CN 111587820 A 说 明 书 2/7 页 S2、采用高密度聚乙烯板材,设置一个带有三个支脚的平台,平台的面积为4-9m2,然后 将多个平台进行上下搭建,组成多层立体平台,上下平台的间距为35-40cm,其中,最底层平 台与池底的间距为20-40cm,最上层平台距离水面40-50cm,然后按照相同的规格,将搭建的 多个多层立体平台进行拼接,而且除了最上层平台,剩余的平台各在一个方向延伸出20- 30cm的平台作为橄榄蛏蚌的投食平台,在每层平台的四周安装15-20cm高的栅网,多层立体 平台的各个边角以及栅网均经过打磨处理,避免对黄颡鱼造成伤害,并且多层立体平台之 间以及上下平台之间通过可移动扣件连接,便于拆卸; S3、将池塘水排干,在放养种苗前15-20天对池塘进行全池消毒,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泼 洒,用量为3-4kg/hm2,然后向池塘施腐熟肥,用量为4-5t/hm2,与池塘底部的淤泥混合均匀, 并且加入适量的砂粒,配制成砂粒成分含量为55-60%的砂壤土,然后将砂壤土铺设在搭建 好的多层立体平台上,砂壤土的铺设厚度为8-10cm,池底的砂壤土厚度在10-15cm,然后将 铺设砂壤土的平台放入池塘中间,作为橄榄蛏蚌的养殖区域,单层平台的面积占池塘总面 积的60-70%; 2)橄榄蛏蚌的种苗放养 选择体质强壮、规格整齐无伤病的种苗,并且选择体重在100克以上的种苗,投放前,将 橄榄蛏泵放入浓度为3-5%的食盐水中浸泡4-7min,然后按照橄榄蛏蚌额雌雄比例为1:2,每 平米40-50只进行投放,在投放时,首先向池塘中注水,水面达到多层立体平台底下的一层 平台即可,然后向池塘中投放种苗,待池塘底层的种苗投放结束,继续向池塘中注水,当水 面达到多层立体平台底下的二层平台即可,然后向一层平台投放种苗,按照上述投放方法, 采用边投放-边注水的方式,依次进行各养殖平台的种苗投放,当多层立体平台最上面平台 的种苗投放完毕,向池塘中继续注水,直至水面达到预定深度即可; 3)黄颡鱼的种苗放养 选择健康的黄颡鱼种苗,规格为4-7cm,放养前,先将种苗按照60-90尾/m3的密度,在封 闭式室内暂养池中暂养5-7d,然后按照3000-4000尾/亩的密度将种苗投放入池塘中,并且 黄颡鱼的种苗投放时间在橄榄蛏蚌种苗投放时间7-10d之后; 4)饲养管理 每隔5-8天对橄榄蛏蚌投喂饵料1次,饵料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每天早晚对黄颡 鱼进行投喂饲料,日投食量为鱼苗体重的3-5%,饲料前期以人工饲料为主,人工饲料是由 25-30%精制面粉、40-46%鱼粉、5-8%膨化大豆、4-7%花生粕、5-10%豆粕、10-15%菜粕、3-6%麦 麸、1-2%豆油、0.8-1.3%鱼油、0.5-1%大豆卵磷脂、0.3-0.6%食盐混合均匀造粒制备的,粒径 为3-6mm,后期可逐渐加入螺蛳、小鱼、小虾、水生昆虫以及幼虫、水生植物的根、茎、叶; 5)日常管理 定期调节水质酸碱度,pH值为5.5-7.0最佳,每隔5-7d换水一次,日交换量达到水体总 量的10-15%,使得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35cm,水温在25-30℃,炎热夏季,可以适当提高换 水频率,缩短换水周期,在气压较低时,对池水进行增氧,提高水体含氧量。 6)病虫害防治 每年夏季,每隔15-20d用二溴海因进行全池喷洒,用量的0.5-0.8g/m3,并且在喷洒后 及时调节水质的酸碱性。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5 CN 111587820 A 说 明 书 3/7 页 本发明提供的橄榄蛏泵与黄颡鱼的立体化养殖方法,充分发掘水体的利用潜力,通过 在池塘中搭建用于养殖橄榄蛏蚌的多层立体式养殖区域,充分提高了水体的利用效率,在 水体中实现多层次的橄榄蛏蚌养殖,在确保橄榄蛏泵合理的养殖密度的同时,极大了提高 了橄榄蛏泵的养殖数量,相比较传统的单独养殖或者网箱养殖,养殖数量可提高3-4倍,从 而有效的提高了养殖收益,而且多层立体式养殖区域的上下层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并且 相互之间通过支撑柱连接,使得黄颡鱼的活动区域内形成较多的呈竖直状的障碍物,增大 了黄颡鱼在水体中的游动难度,从而提高了黄颡鱼在水体中的活动量,对提高黄颡鱼的健 康状态以及肉质都具有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黄颡鱼的成活率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