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摘要: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控制方法存在的除湿效率低、用户体验差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室内环境湿度和固体吸附组件的湿度;计算室内环境湿度与固体吸附组件的湿度之间的差值;比较室内 全部
背景技术:
传统空调对湿度调节多借助制冷模式实现,即利用低于空气露点温度的低温冷媒 与室内空气热交换,使空气中的水分冷凝成液态后排出。但是,上述除湿方式不仅会导致的 室内温度骤降、用户体验变差,而且还会显著增加耗电量,造成能源的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将温度和湿度分开控制的技术方案来提升 用户体验,降低空调的能耗。目前湿度控制主要依靠溶液除湿实现,溶液除湿通过在室内空 气流过吸湿溶液的过程中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实现除湿,当吸湿溶液稀释时通过加热的方式 实现吸湿溶液的再生。但是,在实际除湿和再生控制过程中,缺乏对除湿溶液的吸附能力的 判断,经常导致除湿运行不久就要开始运行溶液再生,导致除湿过程中断,影响了除湿效 率、使得用户体验较差。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控制方法存在的除湿 效率低、用户体验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系统包括: 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通过冷媒管连接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和室内 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配置有外风机,所述室内换热器配置有内风机;除湿装置,所述除 湿装置包括:除湿箱,所述除湿箱上开设有可开闭的除湿进气口、除湿出气口、还原进气口 和还原出气口,所述除湿进气口或所述除湿出气口设置有除湿风机,所述还原进气口处或 所述还原出气口处设置有还原风机;固体吸附组件,所述固体吸附组件固设于所述除湿箱 内;还原组件,所述还原组件包括还原盘管,所述还原盘管部分盘设于所述固体吸附组件, 所述还原盘管内允许换热介质流过;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室内环境湿度和所述固体吸附组件的湿度; 计算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与所述固体吸附组件的湿度之间的差值; 比较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与第一湿度阈值的大小,以及所述差值与第一预设差值的 大小; 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除湿模式或再生模式。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除湿进气口处、所述除湿出 气口处、所述还原进气口处和所述还原出气口处分别设置有风阀,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光 伏装置,所述光伏装置包括光伏板、太阳能控制器和储电部件,所述光伏板通过所述太阳能 控制器与所述储电部件连接,所述太阳能控制器分别与所述风阀、所述除湿风机和所述还 原风机连接; 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5 CN 111578468 A 说 明 书 2/16 页 获取所述储电部件的剩余电量; 比较所述剩余电量与电量阈值的大小; 当所述剩余电量大于等于所述电量阈值且所述除湿装置运行所述除湿模式或所 述再生模式时,控制所述光伏装置为所述风阀、所述除湿风机和所述还原风机供电。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除湿装置以除湿模式运行时,判断所述固体吸附组件是否满足再生条件; 当满足所述再生条件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再生模式; 其中,当所述除湿装置以除湿模式运行时,所述除湿进气口处和所述除湿出气口 处的风阀打开,所述除湿风机运行; 其中,所述再生条件包括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第二湿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与所述固体吸附组件 的湿度之间的差值小于第二预设差值; 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湿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的下降速率 小于速率阈值; 其中,所述第一湿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湿度阈值。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再生模 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获取所述换热装置的运行模式; 判断所述换热装置是否以制冷模式运行; 基于判断结果,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所述再生模式。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还原盘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 压缩机的排气口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连通,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设置有第一电控阀, 所述还原盘管上设置有第二电控阀,所述太阳能控制器与所述第二电控阀连接; “基于判断结果,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所述再生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当所述换热装置运行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还原进气口和所述还原出气口的风阀 打开、所述除湿进气口和所述除湿出气口的风阀关闭,控制所述还原风机开启、所述除湿风 机关闭,控制所述第二电控阀打开、所述第一电控阀关闭。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设置有第一 电控阀,所述还原组件还包括: 还原水箱,所述还原水箱内存放有换热液体,所述还原盘管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 别与所述还原水箱连通,所述还原盘管上设置有循环泵,所述太阳能控制器与所述循环泵 连接; 换热盘管:所述换热盘管部分盘设于所述还原水箱内,所述换热盘管的第一端与 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第二端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口连通; 第二电控阀,所述第二电控阀设置于所述换热盘管上并位于所述换热盘管的第一 端与所述还原水箱之间,所述太阳能控制器与所述第二电控阀连接; 第二节流元件,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设置于所述换热盘管上并位于所述还原水箱与 所述换热盘管的第二端之间,所述太阳能控制器与所述第二节流元件连接; “基于判断结果,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所述再生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6 CN 111578468 A 说 明 书 3/16 页 当所述换热装置运行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还原进气口和所述还原出气口的风阀 打开、所述除湿进气口和所述除湿出气口的风阀关闭,控制所述还原风机和所述循环泵开 启、所述除湿风机关闭,控制所述第二电控阀打开、所述第一电控阀关闭、所述第二节流元 件全开。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判断结果,控制所述除湿装 置运行所述再生模式”的步骤还包括: 当所述换热装置未运行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还原进气口和所述还原出气口的风 阀打开、所述除湿进气口和所述除湿出气口的风阀关闭,控制所述压缩机、所述外风机、所 述还原风机和所述循环泵开启、所述除湿风机关闭,控制所述第二电控阀打开、所述第一电 控阀关闭、所述第一节流元件全开,所述第二节流元件打开至设定开度。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除湿装置运行再生模式时,判断所述除湿装置是否满足退出条件; 当满足所述退出条件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退出所述再生模式; 其中,所述退出条件包括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与所述固体吸附组件的湿度之间的差值大于等于第三预设差 值; 所述再生模式的运行时长达到第一预设时长。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基于比较结果,选择性地控制所 述除湿装置运行除湿模式或再生模式”的步骤进一步包括: 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第一湿度阈值且所述差值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 差值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运行所述除湿模式; 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第一湿度阈值且所述差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 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先运行所述再生模式再运行所述除湿模式; 当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小于第一湿度阈值且所述差值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差值 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只运行所述再生模式。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除湿装置是否满足停止条件; 当满足所述停止条件时,控制所述除湿装置停止运行; 其中,所述停止条件包括: 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小于停止湿度阈值; 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等于所述停止湿度阈值但小于所述第二湿度阈值,且所述 除湿装置的运行时长达到第二预设时长。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通过结合室内环境 湿度和固体吸附组件的湿度联合判断是否进入除湿模式,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判断 当前固体吸附组件的吸附能力是否足够对当前室内进行除湿,在有能力时对室内进行除 湿,在吸附能力不足时,则先对固体吸附组件进行再生,再对室内进行除湿,保证除湿过程 的连续性,提高了除湿效率和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光伏装置,使得除湿装置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通过光伏装置来 供电,从而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实现空调系统的节能控制。 7 CN 111578468 A 说 明 书 4/16 页 进一步地,通过在除湿装置以除湿模式运行时结合室内环境湿度和固体吸附组件 的湿度共同判断固体吸附组件是否满足再生条件,并且在满足再生条件时控制除湿装置以 再生模式运行,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能够结合当前室内环境的状态对固体吸附组件是否需要 再生进行判断,使固体吸附组件的再生时机与当前环境湿度相匹配,提高固体吸附组件的 再生时机判断精准度,使固体吸附组件的再生更佳及时、合理,实现除湿效果与再生效果的 平衡,提高空调系统的除湿效率。 进一步地,通过在运行再生模式时,进一步判断换热装置是否以制冷模式运行,本 申请的控制方法还能够基于换热装置的当前状态合理地选择固体吸附组件的再生方式,使 得固体吸附组件的再生能耗低、对用户体验影响小。 进一步地,通过除湿装置运行再生模式时判断是否满足退出条件,并在满足退出 条件时退出再生模式,本申请的控制方法还能够基于当前室内环境状态合理控制再生时 间,兼顾再生效果与除湿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系统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主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流程 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除湿装置运行再生模式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光伏装置的运行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系统图; 图7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除湿装置运行再生模式的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逻辑图。 附图标记列表 1、换热装置;11、压缩机;111、第一电控阀;12、室外换热器;121、外风机;13、第一 节流元件;14、室内换热器;141、内风机;142、室内接水盘;143、冷凝水管;16、机箱; 3、除湿装置;31、除湿箱;311、除湿进气口;312、除湿出气口;313、还原进气口; 314、还原出气口;315、除湿风机;316、还原风机;32、固体吸附组件;33、还原水箱;34、还原 盘管;341、循环泵;342、降温换热器;343、降温风机;35、换热盘管;351、第二节流元件;352、 第二电控阀;36、降温水箱;361、管路; 5、光伏装置;51、光伏板;52、储电部件;53、太阳能控制器;54、集水器;55、集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