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悬置米蛾幼虫容器提升野外褐带卷蛾茧蜂种群数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单一悬挂米蛾幼虫容器;(2)人工释放褐带卷蛾茧蜂,并悬挂米蛾幼虫容器;(3)褐带卷蛾茧蜂种群检视;本发明通过悬置米蛾幼虫容器提升野外褐带卷蛾茧蜂种群数量的方法,它主要以在 全部
背景技术:
棕榈科植物是仅次于禾本科的第二大经济植物,也是海南省及我国南方沿海地区 的园林绿化树木,更是棕榈植物相关产业的数十万种植户的重要致富手段。由于海南地处 热带高温、高湿、多雨的环境,非常有利于各种害虫的发生和暴发,尤其伴随着国际贸易、运 输旅游、电商等的飞速发展,带来诸多例如外来虫害暴发的问题,给棕榈植物产业及其生态 环境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同时给我国南方棕榈植物生产安全及生态旅游资源 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椰子织蛾是2013年8月发现入侵我国海南的棕榈科植物害虫,随后在广 东、广西等地相继发现该虫的危害性。该幼虫取食棕榈科植物叶片表皮组织,吐丝并粘连粪 便蛀虫道于叶片背面,使植物叶片卷曲,呈现焦枯状,严重时可使植物树冠干枯甚至死亡, 最高可导致椰子果实减产45%以上,13.8%~21%的叶片受损,同时也对大王棕、蒲葵等观 赏性棕榈植物的叶片造成了严重危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红脉穗螟是危害槟榔的重 要害虫,在我国槟榔种植区全年均可发生和危害。该虫初孵幼虫由此蛀入花穗,幼虫常在苞 片未展开前就将花穗蛀食一空,仅留发黑的花穗梗和大量虫粪及啮屑,在开花期和果期,幼 虫也能取食花瓣和蛀食槟榔果实,在红脉穗螟发生严重的区域,可导致槟榔产果率下降 31%以上,这些害虫的频繁发生和爆发,严重威胁到我国椰子、槟榔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由于棕榈科植物树干笔直细长,结果树高达十多米,人工施药的操作难度大,成本 高;其次,椰子织蛾和红脉穗螟多隐藏于叶片或花苞中钻蛀为害,隐蔽性强,采用喷洒淋洗 植株的化学农药防治法,药剂难以直接接触虫体,形成有效的防治作用;此外,化学农药长 期使用也会导致害虫具有抗药性,造成害虫反复猖獗,并杀死害虫天敌和污染环境等缺点, 也影响着自然生态环境和种植果实食用安全。因而,依据经典的生物防治理论,采取“以虫 治虫”利用天敌寄生蜂防治椰子织蛾和红脉穗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实现我国当 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有利于国家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也是我 国粮食安全战略与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主题之一。 褐带卷蛾茧蜂是一种幼虫寄生蜂,又名茶小卷蛾茧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茧蜂 科Braconidae茧蜂属Bracon,除已报到的寄主如棉褐带卷蛾Adoxophyes orana、茶长卷蛾 Homona magnanima、和台湾格纹卷蛾Adoxophyes privatana,我们在海南的野外也发现该 寄生蜂对椰子织蛾和红脉穗螟的幼虫也具有极强的嗜好性。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是 一种仓储害虫,通常在取食大米、小麦、玉米、小米、花生、芝麻、干果为食,其饲养方法简单, 且脱离了粮食作物的米蛾幼虫很难存活,因此,它的卵、幼虫和蛹可以被用来作为寄生性天 敌或捕食性天敌昆虫的饲料,在生产天敌的过程中作为中间寄主,广泛应用。在室内条件 下,利用易于饲养的米蛾幼虫作为褐带卷蛾茧蜂的寄主,通过大量饲养米蛾幼虫,扩繁褐带 3 CN 111567484 A 说 明 书 2/6 页 卷蛾茧蜂,再将其释放到野外,达到生物防治椰子织蛾和红脉穗螟的目的,是当前利用寄生 蜂防治棕榈害虫的一种可行性方法。申请人团队通过室内大量扩繁,野外释放褐带卷蛾茧 蜂的运作模式,提高了在我国热带地区的生物防治棕榈害虫应用效果,对保护棕榈植物产 业的种植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申请人在长期推广释放褐带卷蛾茧蜂的实践中发现,褐带卷蛾茧蜂在飞离释放器 后,其释放器中残存少量的米蛾幼虫,偶尔会再次被褐带卷蛾茧蜂寄生,形成一定数量的褐 带卷蛾茧蜂群体。因而大胆推测并试验论证,野外环境下褐带卷蛾茧蜂成蜂可自寻到米蛾 幼虫,将其作为寄主之一,并有能力利用米蛾幼虫繁衍野外自然种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悬置米蛾幼虫容器提升野外褐带卷蛾茧蜂种群数量 的方法,它主要以在野外人工悬置米蛾幼虫容器的方式,通过诱集野外自然环境中褐带卷 蛾茧蜂,或诱集人工释放褐带卷蛾茧蜂,为其生存提供野外寄生寄主、繁殖条件和庇护所, 确保了褐带卷蛾茧蜂野外种群的建立,提升了种群个体数,达到寄生蜂生物防治害虫的效 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悬置米蛾幼虫容器提升野外 褐带卷蛾茧蜂种群数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单一悬挂米蛾幼虫容器:在已发现褐带卷蛾茧蜂种群,或生态环境较好的棕榈 林中,将米蛾幼虫容器悬挂于棕榈林中;每隔5~30米悬挂1个,3~7天打开检查,如果某个 米蛾幼虫容器内不存在褐带卷蛾茧蜂成蜂附着,就将该米蛾幼虫容器换个位置,确保每个 米蛾幼虫容器内存在褐带卷蛾茧蜂成蜂附着,寄生米蛾幼虫;所述米蛾幼虫容器内含有米 蛾幼虫,或含碎渣谷物的米蛾幼虫; (2)人工释放褐带卷蛾茧蜂,并悬挂米蛾幼虫容器:在未发现褐带卷蛾茧蜂种群, 或生态环境较差的棕榈林中,在1~2个含有米蛾幼虫或含碎渣谷物的米蛾幼虫的容器内还 加入褐带卷蛾茧蜂,并以围绕该米蛾幼虫容器周围,每隔15~30米,悬挂3~10个不含褐带 卷蛾茧蜂的米蛾幼虫容器;3~7天打开检查,如果某个米蛾幼虫容器内不存在褐带卷蛾茧 蜂成蜂附着,就将该米蛾幼虫容器换个位置;确保每个米蛾幼虫容器内存在褐带卷蛾茧蜂 成蜂附着,寄生米蛾幼虫; 所述米蛾幼虫容器的侧面或底面设置若干个直径小于等于3mm的孔洞,作为褐带 卷蛾茧蜂出入的孔道,容器体积至少大于米蛾幼虫或米蛾幼虫所在介质的一半;所述米蛾 幼虫容器为相对密闭容器,可防止米蛾幼虫逃离到外界,并被有效寄生; (3)褐带卷蛾茧蜂种群检视:在棕榈林中悬置米蛾幼虫容器后,每10天检查容器内 褐带卷蛾茧蜂的数量,并随机调查棕榈树上椰子织蛾和红脉穗螟被寄生的情况,同时观察 林地内为害状是否减轻,用以确保野外褐带卷蛾茧蜂种群数量,达到防治棕榈科植物害虫 椰子织蛾和红脉穗螟的效果。 较佳地,每亩地设置4~8个米蛾幼虫容器。 较佳地,所述米蛾幼虫选用中龄或大龄米蛾幼虫。 较佳地,所述碎渣谷物为人工饲养米蛾投入的饲料,并经过米蛾幼虫取食后废渣 与饲料形成相互混杂的介质。 4 CN 111567484 A 说 明 书 3/6 页 较佳地,所述米蛾幼虫容器的侧面或底面设置若干个直径小于等于1.5mm的孔洞, 容器内的米蛾幼虫无法逃离到外界,并被有效寄生。 较佳地,所述米蛾幼虫容器包括盒体和盒盖,在盒体内设置隔板,隔板将盒体内分 隔成寄生腔和引导腔,所述隔板从上至下设置若干个过度孔,过度孔与寄生腔和引导腔相 通,引导腔的侧面或底面设置若干个与外界相通的引导孔;所述隔板的高度等于盒体的高 度。 较佳地,所述寄生腔内底部上设置限位底板,限位底板与隔板底部连接,限位底板 的宽度与寄生腔的宽度匹配,限位底板不仅可以固定隔板,防止偏移,又能确保寄生腔底部 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较佳地,所述引导腔侧面设置限位侧板,限位侧板与隔板侧面连接,限位侧板的宽 度与引导腔的宽度匹配,限位侧板可以固定隔板,防止偏移。 较佳地,所述盒盖上设置悬挂件,悬挂件可以为挂钩、挂绳等,确保能方便地将米 蛾幼虫容器固定在野外。 所述米蛾幼虫容器可为特地制作的成品盒子,用于专门扩繁和保存褐带卷蛾茧 蜂。 所述生态环境较差的棕榈林指人工管理措施多,长期施用农田化学投入品如化肥 和农药等,形成的以获得农产品产量为目的棕榈林。 本发明以悬置米蛾幼虫容器提升野外褐带卷蛾茧蜂种群数量方法,具有以下有益 的效果: 1、本发明通过悬置米蛾幼虫容器提升野外褐带卷蛾茧蜂种群数量的方法,充分利 用了易于饲养的米蛾幼虫作为褐带卷蛾茧蜂中间寄主特点,其褐带卷蛾茧蜂种群在野外得 以繁衍,其操作流程简单,与野外释放寄生蜂步骤合二为一,减少了工作时间,节省了人工 成本。 2、本发明提供的米蛾幼虫容器更是褐带卷蛾茧蜂的庇护所,不仅为褐带卷蛾茧蜂 提供了食物来源和生长环境,更有效避免了人工其它防治措施如使用杀虫剂对褐带卷蛾茧 蜂种群的伤害,有效地保护了寄生蜂资源。 3、本发明投入的米蛾幼虫,可以通过称量等手段精确定量,因而有利于褐带卷蛾 茧蜂防治棕榈植物害虫如椰子织蛾和红脉穗螟实施方法的标准化,通过有序的投放褐带卷 蛾茧蜂蜂源和米蛾幼虫,并和椰子和槟榔等不同程度为害后的防治效果比较,更使得寄生 蜂防治棕榈害虫的定量化、规划化和集约化,也更有利于各种操作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4、本发明的米蛾幼虫容器在引导腔的底部或侧面开数个直径小于等于3mm的孔 洞,是为了防止其它昆虫进入米蛾幼虫容器,造成对容器内米蛾幼虫生长环境破坏,又能防 止米蛾幼虫逃离到外界(米蛾幼虫和成虫具有避光性,引导腔孔洞的尺寸也可以限制米蛾 幼虫),并被有效寄生;同时确保褐带卷蛾茧蜂可以正常从容器内释放和从外界钻入。 5、本发明的米蛾幼虫容器设置寄生腔和引导腔,不仅能满足寄生蜂羽化前的环境 需求,还可以有效防止蚂蚁、蠼螋等等自然界其它昆虫对寄生蜂的危害,还可以防止在野外 或田间时露水或雨水的侵入。 6、本发明的米蛾幼虫容器内设置可拆卸式的隔板,隔板又设置有限位底板和限位 侧板,可以有效地固定隔板在盒体内,同时限位底板又能更好的稳固或密封寄生腔。 5 CN 111567484 A 说 明 书 4/6 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的的米蛾幼虫容器结构示意图(引导腔的侧面设置引导孔); 图2为图1中的隔板、限位侧板和限位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的米蛾幼虫容器结构示意图(引导腔的底面设置引导孔) 图4为本发明盒体和盒盖结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盒体;2、隔板;3、限位侧板;4、引导孔;5、限位底板;6、导引孔;7、盒盖;8、 悬挂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