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具备阻尼缓冲特性的悬挂系统,包括悬挂组件、轮系组件和履带组件;所述悬挂组件包括悬挂横板、接近板、第一弹性元件、张紧组件、第二弹性元件、摆臂板和阻尼元件;轮系组件包括第一接近轮、第二接近轮、第一承重轮、第二承重轮、拖带轮和驱动轮;所述悬 全部
背景技术:
自从20世纪初履带底盘机构在坦克上的成功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履带式移动 底盘出现了大量变型产品,可用于巡检勘探、救援排爆、特种拍摄、特种运输等特种机器人 开发,为国内消防领域、警用领域、巡检领域等带来新的研究热点。履带式移动底盘具有动 作灵活、与地面接触面积大、穿越障碍物能力强等优点。 现有履带式移动底盘的悬挂组件中,通常直接采用在接近轮和离去轮间斜向设置 多个支臂或扭杆结构,支臂或扭杆的下端设置承重轮,上端设置单独的弹性元件以实现减 震效果。例如申请号为201910542914.3的专利公开的一种消防机器人的减震行走机构。 采用上述现有悬挂组件的设计方案,当履带式底盘通过障碍物时,前端第一个支 臂或扭杆会受到外界冲击发生较大形变,影响底盘稳定性,进而会直接影响底盘上安装设 备的平稳运行和可靠工作;当履带式移动底盘越过高处障碍物向前倾覆的瞬间,车体会向 前冲击,导致前端悬挂冲击力载荷过大,轻者损毁悬挂系统,重则损坏设备内部电气元件, 导致设备失灵,甚至引发设备起火爆炸等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具备阻尼缓冲特性的悬挂系统,以及采用该 悬挂系统的履带式移动平台。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具备阻尼缓冲特性的悬挂系统,包括悬挂组件、轮系组件和履带组件;所述悬 挂组件包括悬挂横板、接近板、第一弹性元件、第二弹性元件、摆臂板和阻尼元件;轮系组件 包括第一接近轮、第二接近轮、第一承重轮、第二承重轮、拖带轮和驱动轮;履带组件包裹在 由轮系组件组成的环形轮廓上; 所述悬挂横板垂向设置,固定连接在车体上;接近板呈三角形,接近板的上顶端与 悬挂横板的前端转动连接,接近板的左顶端处设置第一接近轮,接近板的右顶端处设置第 一承重轮,在接近板和悬挂横板的前端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第一弹性元 件和阻尼元件平行布置; 所述摆臂板倾斜布置,摆臂板的顶端铰接于悬挂横板上,摆臂板的底端连接第二 承重轮,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的顶端与悬挂横板连接,第二弹性元件的底端与摆臂板的下部 连接; 所述第二接近轮设置在悬挂横板的一端头处,托带轮设置在悬挂横板的顶部,驱 动轮设置在悬挂横板的另一端头处,驱动轮与履带组件相啮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二弹性元件均为弹簧减震组件,所述阻尼元件为 4 CN 111572656 A 说 明 书 2/7 页 油压阻尼器或空气阻尼器。 优选的,所述摆臂板设置多个,多个摆臂板的顶端间隔铰接在悬挂横板上;所述摆 臂板的个数与第二承重轮的个数和第二弹性元件的个数均相等。 优选的,所述悬挂横板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长条板,两长条板通过螺栓固连,在两 长条板的水平方向穿过连杆,连杆与车体固连; 所述接近板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直角三角形板,接近板的上顶端通过转轴与悬挂 横板的前端连接,接近板的左顶端通过转轴与第一接近轮连接,接近板的右顶端通过转轴 与第一承重轮连接; 所述摆臂板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条形板,两条形板通过螺栓固连,摆臂板的顶端 通过转轴铰接于悬挂横板上,摆臂板的底端通过转轴连接一个第二承重轮。 优选的,所述阻尼元件的顶端通过转轴与悬挂横板的前端连接,阻尼元件的底端 通过转轴与接近板的中心处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顶端连接在与第一弹性元件最接近 的摆臂板和悬挂横板之间铰接的转轴上,第一弹性元件的底端通过转轴连接在接近板的中 心靠右侧。 优选的,所述悬挂组件还包括用于张紧第二接近轮的张紧组件,第二接近轮设置 于张紧组件的前端,张紧组件与悬挂横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摆臂板与悬挂横板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一弹性元件斜向布置,第一 弹性元件与悬挂横板的夹角为钝角。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近轮、第二接近轮、第一承重轮、第二承重轮和托带轮均为双 排轮,所述驱动轮为单排轮。 优选的,在悬挂组件的外侧设置有保护盖板,保护盖板为长条板,通过支架与悬挂 横板连接。 一种具备阻尼缓冲特性的履带式移动平台,其包括车体,在车体的左右两侧各设 置一个如上所述的悬挂系统; 所述车体是由上端的盖板、下端的底板以及左右两侧和前后两侧的侧板包围形 成,在车体的内部设置驱动组件、能源组件和控制组件,能源组件分别连接驱动组件和控制 组件,控制组件与驱动组件连接,驱动组件与驱动轮传动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在悬挂系统前端设置接近板,并配合第一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组成负重减 震模块,可实现移动平台在通过障碍物时的高平稳性,同时也可在平台重心越过障碍物后 前倾冲击的瞬间,实现对悬挂系统的保护,进而保障底盘机械组件和上装设备的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