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热交换器的集管中分配制冷剂流体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管道(12、13),包括外部管道(12)和内部管道(13),内部管道被容纳在外部管道中,从而形成用于在内部管道和外部管道之间连通的空间(14),外部管道包括喷射孔口(120),每个喷射孔口具有与外 全部
背景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在于一种用于在热交换器的集管中分配制冷剂流体的装 置,该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管道,包括外部管道和内部管道,内部管道被容纳在外部管道中, 从而形成用于在内部管道和外部管道之间连通的空间,外部管道包括喷射孔口,每个喷射 孔口具有与外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相交的轴线,内部管道包括至少一个连通孔口,所述至 少一个连通孔口具有与所述内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相交的轴线。根据本发明,内部管道包 3 CN 111615615 A 说 明 书 2/10 页 括通过从内部管道的外部面去除材料而形成的厚度减小部分,该外部面面向外部管道。 这种厚度减小部分的存在使得内部管道和外部管道之间的连通空间的尺寸增加, 这样可以使通过一个或多个连通孔口的制冷剂流体沿连通空间被更好地分配,无论是在流 体流通方面还是在制冷剂流体的液相和气相混合方面。 显然,所谓的一个或多个连通孔口被这样命名是因为它们使制冷剂流体从内部管 道的内部流通到两个管道之间的连通空间,然后才经由喷射孔口被抽空。 根据可以单独考虑或组合考虑的一个或多个功能: -所有喷射孔口都位于喷射区域中,在该喷射区域中,喷射孔口以纵向系列布置, 该纵向系列包括第一喷射孔口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第一喷射孔口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布 置在纵向系列的相对端。纵向系列是指沿着管道(在此为外部管道)的纵长轴线延伸的系 列。 -喷射孔口的纵向系列以直线方式分布,并平行于外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 -喷射孔口在外部管道的喷射区域中规则对准。 -材料去除在内部管道的外部面形成平坦部。平坦部是指在圆形截面上形成的平 面。然后清楚的是,内部管道具有圆形截面,并且内部管道的外部面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平坦 表面。 -平坦部至少在内部管道长度的50%上延伸,该长度定义为沿内部管道的主纵长 轴线测量的尺寸。 -平坦部至少在内部管道的一部分上延伸,在该部分中形成至少一个连通孔口。 -厚度减小部分在等于喷射区域的长度的长度上延伸。因此,厚度减小部分以及在 适用的情况下是平坦部延伸的距离等于将纵向系列的第一喷射孔口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 分开的距离。换句话说,厚度减小部分在分配装置的至少部分地与喷射区域相交的纵向部 分上延伸。 -厚度减小部分沿着内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以直线方式延伸。换句话说,厚度减小 部分沿着直线产生,该直线平行于内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 -以穿过厚度减小部分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孔口。 -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孔口具有圆形的轮廓。 -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孔口具有多边形的轮廓。例如,连通孔口具有十边形的轮廓。 -外部管道和/或内部管道具有圆形截面。 -内部管道在其纵向端中的第一纵向端处包括用于使制冷剂流体进入分配装置的 入口,内部管道在其第二纵向端处被封闭。 -内部管道和外部管道是同轴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系列特征,内部管道可具有单个连通孔口。内部管道上的单个孔 口的存在使得能够将流体引入外部管道的单个部分中,这使得能够更好地管理制冷剂流体 到外部管道的供给。此外,相对于内部管道包括多个孔的情况,内部管道上的单个孔口的存 在能够减少压头损失。 单个连通孔口的轴线可以基本上与喷射区域的中间对齐。因此清楚的是,连通孔 口在距外部管道最大的距离处在距两个喷射孔口基本相等的距离处排放,即在距纵向系列 的第一喷射孔口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相等的距离处。术语“基本”意味着允许以正负5%的 4 CN 111615615 A 说 明 书 3/10 页 不确定度来指定连通孔口的轴线与喷射区域的中部对齐。将会清楚的是,内部管道上的单 个孔口的存在使得能够将流体引入外部管道的特定区域中,这使得能够更好地管理制冷剂 流体对外部管道的供给。此外,在内部管道上存在单个孔口有助于改变其尺寸,并且有助于 根据该尺寸,减少通过内部管道时的水头损失。 单个连通孔口可具有在垂直于单个连通孔口的轴线的截面中测得的最大尺寸,小 于或等于内部管道的在垂直于内部管道的主纵长线的截面中测得的最大尺寸。这样的尺寸 确保了流体在两个管道之间的良好分配并限制了相关的压头损失。 根据一个特定实施例,单个连通孔口具有至少4毫米直径的截面。 根据分别地或彼此结合地和与前述特征结合地考虑的一系列特征: -在内部管道的面对外部管道的实心部分的一部分上去除形成厚度减小部分的材 料。外部管道的实心部分是指没有喷射孔口的部分。因此,厚度减小部分不面对上面限定的 喷射区域设置。 -至少一个连通孔口排放到外部管道的实心部分中。外部管道的实心部分是指没 有喷射孔口的部分。 -至少一个连通孔口和至少一个喷射孔口沿相反的平行方向排放。 -连通孔口的排放方向与喷射孔口相反。换句话说,连通孔口面向外部管道的与外 部管道的喷射区域在直径上相对或对称地相对的一部分排出。 -平坦部位于垂直于喷射孔口的轴线的平面上。换句话说,平坦部面对外部管道的 与外部管道的喷射区域在直径上相对或对称地相对的一部分定位。 -厚度减小部分沿着内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以直线方式延伸。换句话说,厚度减小 部分沿着直线定位,该直线与外部管道的主纵长轴线同轴。 -将平坦部的中心与外部管道的内部面分开的最大距离为1到5毫米之间(含端 值)。 -在与平坦部不同的部分中,将内部管道的外部面与外部管道的内部面分开的最 短距离在0.25到2毫米之间(含端值)。 -内部管道厚度减小部分是通过机加工生产的。 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包括分配室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体集管。分配室容纳如上所 定义的分配装置,并且分配装置的内部管道包括用于吸入制冷剂流体的入口,喷射孔口被 布置成允许制冷剂流体在分配装置和分配室之间流通。 分配装置可以沿着集管的纵长轴线延伸,内部管道在其两个纵向端的第一纵向端 包括用于使制冷剂流体进入内部管道的入口,内部管道在第二纵向端处被封闭。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包括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集管,以及形 成从该集管延伸的一束管的管,其特征在于,分配装置的内部管道被定向为:用以形成厚度 减小部分的材料去除在内部管道的面对管束的区域中进行。例如,如果去除部形成平坦部, 则显然该平坦部的平面垂直于管束的管的轴线,并且形成在最靠近管束的内部管道的外部 面中。 外部管道的喷射区域的长度可以等于管束的长度。 厚度减小部分可以在内部管道的等于管束的长度的长度上形成。 5 CN 111615615 A 说 明 书 4/10 页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考附图的说明性示例给出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细节 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参与车辆的空调设备的制冷剂流体的流通回路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图1的回路所包括的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其适于布置在图2的热交换器的集 管中; 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的内部管道,以使得厚度减小部分可见 的角度观看该内部管道; 图5是图3中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的侧视图,其中该分配装置的外部管道已变得 透明,以使内部管道整体可见;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的内部管道的变型实施例的类似于图5 的侧视图; 图7是沿着其纵长轴线的分配装置的透视截面图,特别是使单个连通孔口和形成 在内部管道上的平坦部相对于外部管道上的喷射孔口的定向可见;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剂流体分配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图2的热交换器的详细视图,其中更特别地可见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制冷剂 流体分配装置的集管。
技术实现要素:
首先要注意的是,尽管附图为实现本发明而详细示出了本发明,但是如果必要的 话,它们当然可以用来更好地定义本发明。类似地,要指出的是,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元件 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图1示出了用于制冷剂流体700的回路100,该回路100用于与用于车辆、特别是机 动车辆的乘客室的空调设备协作。该回路100被布置成闭环,制冷剂流体700在该闭环内沿 箭头所示的流通方向流通。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回路100在制冷剂流体700的流通方向上依 次包括压缩机200,冷凝器300,膨胀构件400和至少一个热交换器500。应当注意,冷凝器300 是能够在制冷剂流体700膨胀之前借助于外部空气流来冷却制冷剂流体700的热交换器。热 交换器500有利地形成空调设备的一部分,并且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蒸发器600的形式。 为了连接构成回路100的各种元件,后者包括通道和阀以控制所述流。要注意的 是,这种最小化回路100是作为示例给出的,并且鉴于回路100可以具有的各种架构,其不限 制本发明的范围。 蒸发器600形式的热交换器500专用于冷却在空调设备中流通的空气流A。这种空 气流A特别地用于对车辆的乘客室内的空气进行热处理,或者例如用于在操作中冷却车辆 单元。根据另一实施例,热交换器500是冷却器,并且专用于冷却能够冷却正在操作的车辆 的单元的液体,所述单元诸如向车辆的电力传动系供应电能的一个或多个电池。 图2示出了热交换器500包括管束6,集管7和出口箱9。根据该实施例,热交换器500 还包括返回箱8,该返回箱使制冷剂流体能够通过在重新结合出口箱9之前在管束6中形成 多个通道而流通。管束6中的管在这种情况下在集管7和返回箱8之间延伸。更准确地说,管 6 CN 111615615 A 说 明 书 5/10 页 束6的管分层布置,其中第一层形成热交换器500的第一主面,第二层形成热交换器500的第 二主面。主面是指热交换器500具有最大面积之一的面。 根据这里未示出的变型实施例,热交换器500包括在管束的一端处的集管7和在管 束6的另一端处布置的出口箱9。 在下面的描述中,根据纵向轴线L、竖直轴线V和横向轴线T来参考取向,如图2至9 所示,由三面体L、V、T义。竖直轴线V对应于热交换器500的管束6中的给定管的主纵长方向, 并且对应于在热交换器500的管内部流通的制冷剂流体跟随的主方向。垂直于竖直轴线V的 横向轴线T对应于在通过管束6时由热交换器500冷却的流体流(例如空气流A)所采取的主 方向。最后,纵向轴线L既垂直于竖直轴线V又垂直于横向轴线T,并且遵循热交换器500的箱 之一的纵向方向,无论是集管、返回箱还是出口箱。应当注意,这些轴线的名称的选择不限 于热交换器在其应用于车辆、特别是机动车辆时可以具有的取向。 因此,在该参考系中,集管7和返回箱8设置在管束6的两个相对的竖直端,集管7设 置在管束6的第一竖直端,返回箱设置在第二竖直端。出口箱9沿横向轴线T在管束6的第一 竖直端处布置在集管7旁边。集管7和出口箱9有利地具有一体的结构,也就是说,它们被制 成一件。 集管7界定了分配室2,分配室2借助于容纳在集管7中的分配装置10被供给制冷剂 流体700,并且管束6中的多个管排放到分配室2中。 稍后将更详细描述的分配装置10包括入口11,该入口11用于使制冷剂流体700进 入热交换器500并且特别是进入分配装置10,该分配装置10构造成沿着集管7分配制冷剂流 体700。 一旦制冷剂流体700在热交换器500内部,它就沿着管束6中的管流通,从而借助于 返回箱8在一个或多个程中冷却管。然后,经由设置在出口箱9上的出口12将制冷剂流体700 从热交换器500排出。 根据所示的热交换器500的布置,制冷剂流体700的流通呈“U”形。根据一个变型实 施例,热交换器500是多程类型的,也就是说,返回箱8是分成隔室的,使得制冷剂流体700在 到达第二层和出口箱之前,进行通过一个管层的多个程。如果热交换器500不包括返回箱8, 而是包括出口箱9,则制冷剂流体以“I”形流通。 此外,在将其应用于空调设备的情况下,热交换器500旨在冷却在横向于管束6的 纵长方向的方向上穿过管束6的空气流A。换句话说,空气流A横向于热交换器500的纵向平 面P1穿过束6。为了改善热交换,管束6的管包括例如翅片,翅片促进空气流A和管束6的管之 间的热交换。 制冷剂流体700从集管7流通到管束6的第一管层,专用于向返回箱8供给制冷剂流 体700。然后,制冷剂流体700通过管束6的第二管层从返回箱8流通到出口箱9。第一层和第 二层在纵向平面P1的每一侧上彼此叠置。 集管7的分配室2容纳分配装置10,该分配装置10沿着平行于集管7延伸的方向的 纵长轴线延伸。分配装置10包括至少两个管道12、13,内部管道13构造成经由其纵向端中的 形成入口孔11的一个纵向端接收制冷剂流体并将该流体传递到外部管道12,该外部管道12 本身构造成使得制冷剂流体能够朝向管束6中的每个管通过。更准确地说,内部管道13容纳 在外部管道12中。分配装置10的每个管道12、13沿着相应的纵长轴线12A和13A延伸。 7 CN 111615615 A 说 明 书 6/10 页 分配装置10的每个管道12、13更具体地平行于集管7的纵长方向而平行于纵向轴 线L延伸。换句话说,每个管道12、13的纵长轴线平行于集管7的纵长方向。根据这里未示出 的变型实施例,分配装置10的管道12、13中的至少一个倾斜于集管7延伸的方向延伸。 根据所示的示例,管道12、13是同轴的,结果是纵长轴线12A,13A重合。为了将管道 保持在该位置,两个管道12、13借助于间隔件彼此分开,该间隔件还使得能够将分配装置10 固定到集管7上。替代地,可以提供包括多于两个的管道12、13的分配装置10,应当理解,另 外的管道将被布置在内部管道13和外部管道12之间。 示出分配装置10的图3示出了外部管道12包括所谓的喷射孔口120。每个喷射孔口 120具有与外部管道12的纵长长轴12A相交的轴线120A。当然,如果提及孔口的或开口的轴 线,则是指穿过所述孔口或所述开口的轴线,也就是说沿穿过该孔口或该开口的制冷剂流 体700的主方向。注意,喷射孔口120的每个轴线120A垂直于外部管道12的主纵长轴线12A延 伸。 外部管道12和内部管道13是中空的,并且它们中的每一个界定内部空间。因此限 定了内部空间15和连通空间,该内部容积在内部管道13中延伸,并且制冷剂流体700从入口 11吸入该内部容积15中,该连通空间14在外部管道12中延伸,并且更准确地说,在内部管道 13和外部管道12之间延伸。 根据所示的示例,外部管道12和内部管道13均具有呈圆形截面的端部,该管道的 截面在与管道12、13的主纵长轴线12A、13A横向的平面中截取。相应地,连通空间14和内部 空间15分别由至少一个管道12、13界定,管道的至少一部分壁是圆形的。当然,管道12、13的 其他截面形状是允许的,并且例如可以是正方形或矩形。 在外部管道12上限定了喷射区域Z,所有喷射孔口120都位于该喷射区域Z中。喷射 孔口120以纵向系列布置,该纵向系列包括第一喷射孔口l20i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l20n i, 第一喷射孔口l20i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l20n i布置在系列的相对纵向端处。然后清楚的 是,第一喷射孔口120i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120n i是系列中的彼此之间的距离最大的喷射 孔口120。第一喷射孔口120i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120n i也可以被定义为制冷剂流体700沿 着该流体沿着内部管道13的流通方向(由箭头S指示)到达的第一孔口和最后一个孔口。 喷射区域Z在长度LZ上延伸,该长度LZ沿着外部管道12的主纵长轴线12A测量。此 长度LZ的中间M可以定义喷射区域Z的中央部分C,该中央部分覆盖围绕中间M的长度LZ的正 负5%的间隔。 应该指出的是,根据所示的实施例,喷射孔口120在外部管道12的喷洒区域Z中规 则地间隔开。更准确地说,喷射孔口120以规则的间隔沿着外部管道12的主纵长轴线12A以 直线方式设置。换句话说,喷射孔口120定位在一条直线上,该直线平行于外部管道12的主 纵长轴线12A,在两个连续的喷射孔口之间具有恒定的间距。根据一个变型实施例,喷射孔 口120以螺旋的形式围绕外部管道12的主纵长轴线12A布置。 需要注意的是,在所示的示例中,外部管道12包括单排喷射孔口120。根据一个变 型实施例,外部管道12包括多个平行排的喷射孔口120。然后清楚的是,在此未示出的该变 型中,喷射区域Z包括两个第一喷射孔口120i和两个最后喷射孔口120n i。 图3还示出了内部管道13在纵向上延伸超过外部管道12,这里在入口口侧。从图6 中可以看出,外部管道12和内部管道13具有相同的长度,该长度是沿着它们的主纵长轴线 8 CN 111615615 A 说 明 书 7/10 页 12A、13A测得的。应当注意的是,分配装置10包括两个支撑元件,支撑件123中的一个在图7 中部分可见,其布置在其纵向端部,并且使得外部管道12的定位在纵向上相对于内部管道 13偏移,并且能够实现它们的同轴保持。第一支撑元件设置在与入口11相对的纵向端,并且 该支撑元件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分为两部分,被构造为封闭每个管道,并防止该纵向端处的 流体泄漏。第二支撑元件设置在包括入口的纵向端处,该第二固定元件被穿孔以允许通向 该流体入口。此外,支撑元件可以配备有用于对管道中的一个或另一个进行角度定位的器 件,以例如通过布置在该第二支撑元件中的狭槽和布置在管道中的一个或另一个的周边上 的肋的协作来提供形成本发明主题的孔口的正确位置,无论是相对于彼此还是相对于管 束。 图4单独示出了内部管道13,其包括设置在内部管道13的一个纵向端处的入口11。 换句话说,内部管道13在其两个纵向端之一处敞开,以便形成用于使制冷剂流体700进入分 配装置10的入口11。 根据本发明,内部管道13包括厚度减小部分16,也就是说,内部管道13的至少一部 分已经被去除材料。材料的去除在内部管道13的外部面上进行,也就是说,在内部管道13的 在连通空间14侧上的面上进行。与不包括厚度减小部分16的内部管道13相比,该厚度减小 部分16使得连通空间14能够增加。连通空间14的增加使得当已经离开内部管道13的流体在 到达喷射孔口120之前沿着外部管道12流通时,如后所述,能够提高制冷剂流体700的液相 和气相的均质化。 内部管道13的厚度减小部分16例如通过机加工形成内部管道的管而形成。根据所 示的示例,厚度减小部分16采取平坦部17的形式。平坦部是指在圆形截面上形成的平面。要 注意的是,在所示的示例中,平坦部17在内部管道13的长度的至少50%上延伸。平坦部17优 选地以直线方式并且平行于内部管道13的主纵长轴线13A延伸。而且,连通孔口130以穿过 平坦部17的方式形成。换句话说,平坦部17在内部管道13的形成有连通孔口130的至少一部 分上延伸。 图4还示出了内部管道13包括至少一个单个的所谓的连通孔口130,其轴线130A与 内部管道13的主纵长轴线13A相交。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内部管道设置有单个连通孔口。更 准确地说,连通孔口130的轴线130A垂直于内部管道13的主纵长轴线13A。经由入口11渗透 到内部管道13中的流体沿着管道流通并穿过该连通孔口130以渗透到外部管道12中。 内部管道13上存在单个连通孔口130,也就是说,能够从内部管道通向外部管道的 单个孔口,使得制冷剂流体700能够进入外部管道12上的精确点,这能够完全控制该制冷剂 流体沿着外部管道的分布,从而显着防止流体从一个纵向端流通到另一纵向端。此外,单个 连通孔口能够改变其尺寸,特别是使其足够大以最小化压头损失。清楚的是,这两个点使得 可以在将分配装置10应用于热交换器500时促进分配装置10的布置,而与安装有分配装置 10的热交换器500的尺寸无关。 无论热交换器500的尺寸如何,并且因此无论内部管道13的尺寸如何,连通孔口 130都被定为成敞开到外部管道2的中央部分C上,即定位在距第一个喷射孔口120i和距最 后一个喷射孔口120n i相等的距离处。如上所述,喷射区域Z包括从中间M延伸该喷射区域 的长度LZ的正负5%的中央部分C,中间M在距第一个喷射孔口120i和距最后一个喷射孔口 120n i相等的距离处。因此,确保在内部管道13中流通的制冷剂流体700基本上在喷射区域 9 CN 111615615 A 说 明 书 8/10 页 Z的中间排出,这使得能够均匀地供给外部管道12的喷射孔口120,术语基本上表示连通孔 口130在中间M处或至少在中央部分C中以前述比例包围该中间M而排出。 根据图5所示的变型实施例,内部管道13包括多个连通孔口130。根据该实施例,所 有的连通孔口130都设置在厚度减小部分16中。多个连通孔口130能够使制冷剂流体700沿 着喷射区域Z更均匀地分布。为此,连通孔口130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直径,特别是根据它们 在内部管道13上的位置。 根据这些实施例,连通孔口130具有圆形或矩圆形的轮廓。当然,其他孔口形状也 是可能的,例如具有多边形(例如十边形)轮廓的连通孔口。在所有这些形状的情况下,要注 意的是,连通孔口130具有在垂直于其轴线130A的截面测得的更大的尺寸,例如直径或对角 线,该截面小于或等于内部管道13的截面。内部管道13的截面是指在垂直于内部管道13的 主纵长轴线13A的截面中测得的内部管道13的最大内部尺寸,例如直径或对角线。 在所示的示例中,内部管道13的外直径为6毫米,内直径为4毫米,连通孔口130的 直径或最大尺寸等于4毫米。连通孔口130的直径基本等于内部管道13的直径的事实使得能 够控制在入口和外部管道之间的流体通过时的压头损失,该入口包括设置在装置的一端处 的具有给定直径的单个孔口,制冷剂流体700沿着该外部管道被分布为以均匀的方式通过 喷射孔口120中的每一个。在单个连通孔口的情况下,其中心位置使得能够均匀地进给,因 为渗透到外部管道12中的制冷剂流体700被均等地分配到分配装置的纵向端中的一个或另 一个。 从前面的描述中应当注意,在单个连通孔口的情况下,该连通孔口哦130的最佳位 置是理论上的,并且使得其定位为与喷射区域Z的中间M严格地竖直对准。然而,如果在热交 换器中的制冷剂流体的入口和出口之间发现压力不平衡,则可能希望偏移该连通孔口的纵 向位置,有利地与围绕该中间M的中央部分C具有对应关系。 例如,如果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100被配置为使得入口处的制冷剂流体的压力 高于出口处的压力,则适当的是将连通孔朝着对应于入口/与入口相对的端部移动连通孔 口? 法雷奥问题:请检查哪个命题是正确的,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几句话解释技术原 因。 此外,图6示出了平坦部17在等于喷射区域Z的长度LZ的长度L17上延伸。换句话 说,平坦部17在距离L17上延伸,该的距离L17等于将喷射孔口120的纵向系列的第一喷射孔 口120i和最后一个喷射孔口120n i分开的长度LZ。因此,厚度减小部分16在分配装置10的 纵向部分上延伸,该纵向部分至少部分地与在其中形成所有喷射孔口120的喷射区域Z相 交。更一般地,可以说厚度减小部分16和喷射孔口120在分配装置10中至少部分地叠置。在 所示的例子中,厚度减小部分16和承载这些喷射孔口的喷射区彼此竖直重叠地布置。 在所示的示例中,该竖直重叠伴随有平坦部17以及连通孔口130、内部管道13和外 部管道12的喷射孔口120的特定布置。因此,内部管道13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在外部管道12 中,即,厚度减小部分16面向外部管道12的没有喷射孔口120的部分。因此,在图6中,值得注 意的是,厚度减小部分16不面对喷射区域Z设置。厚度减小部分16相对于喷射孔口120的这 种布置使得能够在没有喷射孔口120的外部管道12的一部分中提供大的连通空间14,尤其 是在外部管道的与设置有喷射孔口的部分相对的部分、在适当的情况下直径地相对的部分 10 CN 111615615 A 说 明 书 9/10 页 中,如尤其可在图7中看到的。结果,产生用于制冷剂流体700的液相积聚的空间。实际上,制 冷剂流体700可以以两相状态渗透到分配装置中,并且在离开连通孔口130时仍处于该状 态,并且制冷剂流体700的两相混合物中所含的比气相更致密的液相倾向于保留在由厚度 减小部分16部分地界定的积聚空间,特别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为了促进由重力导致的相分离,每个连通孔口130有利地具有平行于地面重力方 向的轴线130A,并且平坦部17具有垂直于地面重力方向延伸的平面。 为了使液相积聚的空间尽可能大,喷雾孔口120具有垂直于通过去除材料形成的 平面的轴线120A。换句话说,喷射孔口120具有垂直于平坦部17的平面的轴线120A。 每个连通孔口130有利地通向外部管道12的没有喷射孔口120的一部分。因此,连 通孔口130被布置成面对外部管道12的实心部分。实心部分是指外部管道12的不具有喷射 孔口120的部分。因此,连通孔口130不面对喷射区域Z设置。 优选地,连通孔口130被布置成使得穿过它们的制冷剂流体700沿与穿过喷射孔口 120的制冷剂流体700的流通方向相反的方向流通。换句话说,每个连通孔口130具有平行于 喷射孔口120的轴线120A的轴线130A,同时沿相反的方向打开。当管道12、13是同轴且圆形 的时,可以说每个连通孔口130都面向外部管道12的与喷射孔口120在直径上相对的部分定 位。当管道具有非圆形的形状时,可以说每个连通孔口130面向外部管道12的与喷射孔口 120对称地相对的的部分定位。这种连通孔口130相对于喷射孔口120的位置使得能够迫使 气相沿喷射孔口120的方向驱动液相。 图8是在喷射区域Z中的分配装置10的横截面图。两个管道12、13是同轴的,可以看 出,厚度减小部分16的存在是通过去除位于内部管道13的外部面上的材料而获得的,也就 是说,面向外部管道12的面,厚度减小部分16在内部管道13和外部管道12的不同部分之间 产生距离差异。 更准确地说,在内部管道13上存在平坦部17的情况下,区分出最小的径向距离W1 和最大的径向距离W2,应该理解的是,径向距离是在垂直于内部管道13的主纵长轴线13A的 给定截面中在通过内部管道和外部管道的共同中心的直线段上测得的。最小径向距离W1对 应于在内部管道13的不同于平坦部17的部分中的外部面与外部管道12的内部面之间的距 离。相反,最大径向距离W2对应于平坦部17的中心与外部管道12的内部面之间的距离。 取决于分配装置10的尺寸,最短距离W1可以达到0.25毫米至2毫米的最大值,而最 大距离W2可以达到1至5毫米的最大值。当然,最大距离W2总是大于最小距离W1。因此,很明 显,从一个分配装置10到另一个分配装置,连通空间14可以根据这些距离W1、W2而更大或更 小。 图9示出了分配装置10的应用,该分配装置10包括在蒸发器600的集管7中具有平 坦部17的内部管道13。分配装置与集管7同轴地放置,使得内部管道13的主纵向轴线与集管 7的轴线重合。 注意,外部管道12以这样的方式布置在集管7中,以使得喷射孔口120与外部管道 的这样的区域相对地排出:管束6的管敞开到该区域中。在如图9所示的布置中,其中管束竖 直地布置在集管7下方,外部管道12被适配成使得喷射孔口敞开到外部管道12的顶部上。 喷射孔口120优选地布置成使得制冷剂流体700相对于沿着管束6流动的制冷剂流 体700的流通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流通。换句话说,每个喷射孔口120具有平行于管的轴线 11 CN 111615615 A 说 明 书 10/10 页 6A的轴线120A,同时与那些管相对地排出,集管在离开喷射孔口时参与引管道中的流体。当 外部管道12是圆形的时,可以说喷射孔口120面对集管7的与管束6在直径上相对的部分定 位。喷射孔口120相对于管束6的这种位置能够改善制冷剂流体700在沿管流动之前的蒸发。 要注意的是,喷射孔口120全部沿着管束6分布。换句话说,喷射区域Z的长度LZ等 于管束6的长度,管束6的长度是沿着平行于外部管道12的主纵长轴线12A的纵向轴线L测得 的。因此,同样可以说,平坦部17的长度L17等于管束6的长度。也可以说,当内部管道13包括 单个连通孔口130时,单个连通孔口130与管束6的中间对准。 不管所保持的变型实施例如何,本发明都能够提供一种用于分配制冷剂流体的装 置,该装置提供了低的水头损失,以使制冷剂流体在热交换器的集管中均匀地分配。在分配 装置中提供单个连通孔口使得能够获得有效的热交换器,其中流体分配装置满足这两个标 准。 然而,本发明不应被视为限于所描述和示出的手段和构造,并且等同地应用于等 同的任何手段或任何构造以及此类手段和/或构造的所有组合。实际上,尽管已经在不同的 变型实施例中描述和示出了本发明,每个实施例分别采用特定的布置,但是不言而喻,在不 损害本发明的前提下,可以组合所描述的这些布置。 12 CN 111615615 A 说 明 书 附 图 1/5 页 图1 图2 13 CN 111615615 A 说 明 书 附 图 2/5 页 图3 图4 14 CN 111615615 A 说 明 书 附 图 3/5 页 图5 图6 图7 15 CN 111615615 A 说 明 书 附 图 4/5 页 图8 16 CN 111615615 A 说 明 书 附 图 5/5 页 图9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