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好方法网

一种用于心血管狭窄病变的血管再通系统


技术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心血管狭窄病变的血管再通系统,包括球囊、能量发生控制器、导管;所述导管包括主体管,所述导管一端与所述能量发生控制器连接,导管另一端的主体管与所述球囊的一端连接;所述球囊主要包括球囊主体、内管、电极对,所述内管设置在所述球囊主体内部  全部
背景技术:
心血管狭窄指的是人体动静脉血管,包好冠脉、外周、颅内等血管由于脂质代谢不 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血管内膜上,逐渐堆积成粥样的脂类斑块,随着时间 推移,这些斑块增多甚至钙化造成血管腔内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下游血管和肌体缺血, 产生对应临床表现。如果该狭窄发生在冠脉则会产生心悸、胸痛、呼吸困难以及心绞痛,严 重者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或心肌坏死;如果发生在外周,则会产生皮肤表皮温度降低、肌肉 萎缩,产生间歇性的跛行甚至发生远端肢体的坏死或截肢;如果发生在颅内,则会产生头 晕、晕厥甚至脑组织损伤和脑功能障碍。 随着心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针对血管狭窄病变的技术日渐多样化;而针对狭窄 程度较高钙化严重的病变,目前已有的技术为先通过导丝通过病变血管后,将高压球囊置 于狭窄位置进行预扩,最后交换支架输送系统将血管支架植入目标狭窄位置。而该技术目 前也存在很多问题,对于钙化严重的病变有时候需要10~15个大气压来预扩血管,有时甚 至需要30个大气压,而如此高压带来的结果势必会造成钙化的斑块将应力转接到血管内 壁,造成血管损伤,严重者造成血管夹层或者穿孔。此外,对于已经成功植入支架后的病变, 临床研究显示,其远期再狭窄率也居高不下,原因为由于支架为外来物质,对于血管内膜的 持续刺激会导致内膜增生,进而造成血管的再狭窄发生。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用于心血管狭窄病变的血管再通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的局 限,有效治疗血管狭窄,保持长远通畅率的同时,对人体造成最小的损伤以及不植入外来物 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介入无植入治疗,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心血管狭窄病变的血管再通系统,以 克服现有技术的局限,有效治疗血管狭窄,保持长远通畅率的同时,对人体造成最小的损伤 以及不植入外来物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介入无植入治疗。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 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心血管狭窄病变的血管再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球囊、能量发生控制 器、导管; 所述导管包括主体管,所述导管一端与所述能量发生控制器连接,导管另一端的 主体管与所述球囊的一端连接; 所述球囊主要包括球囊主体、内管、电极对,所述内管设置在所述球囊主体内部; 所述能量发生控制器能够发出和调控特定频率的震动信号使得电极对产生震荡 波。 3 CN 111568500 A 说 明 书 2/7 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再通系统,包括能量发生控制器、手柄、导管、球囊及导引导 丝。 进一步地,所述手柄通过连接线与所述能量发生控制器连接,所述手柄与所述导 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导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球囊的一端连接。 所述球囊包括球囊主体、内管、主体管、电极对、电极导线及标记环。 进一步地,当球囊到达目标血管位置后,所述能量发生控制器能够发出和调控特 定频率的超声,使得电极对形成空化泡进而产生震荡波,使得血管内狭窄位置的斑块碎裂 化,进而实现狭窄血管的再通治疗。 进一步地,所述球囊的外表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可存储抗再生类药物。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管为单腔多层结构,包括外层、中间层及内层,所述外层和内 层均为高分子材料,所述中间层为不锈钢编织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对包括至少1个同轴径向排布的电极对,包括外电极和内电 极,所述外电极为正极,所述内电极为阴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对包括至少1个同轴轴向排布的电极对,每个电极对包 括近端电极和远端电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管为多腔单层结构,所述内管包括导线腔、导丝腔及液体 腔,所述内管的材质为高分子管材。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球囊还包括外管,所述电极对分别设置在所述内管和外管 上。 优选地,所述电极导线焊接在电极对上,依附在所述内管的外表面至所述外管的 内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管为单腔管结构,所述外管为双腔管结构;所述外管的远 端末出口与内管形成介质液体出口,以便介质液体从手柄段注入灌注球囊。 优选地,所述抗再生药物为下列药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白蛋 白结合型紫杉醇、雷帕霉素、坦罗莫司、他克莫司、依维莫司;所述抗再生药物混有特定比例 的生物相容的亲水性或疏水性溶剂,所述抗再生药物与溶剂的重量比例为1:1~1:9。 优选地,所述能量发生控制器上设置有开关机按钮和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为触摸 显示屏。 优选地,所述手柄上设置有能量触发按钮和电极对调节旋钮;所述手柄一端设置 有导丝腔和球囊填充腔。 本发明所获得的有益技术效果: 1)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心血管介入技术通过单纯高压球囊预扩造成的血管损伤,如 夹层、血管应力断裂以及破孔等问题,本发明具有能够产生震荡波功能,从而将狭窄病变血 管的粥样硬化或钙化的病变重新塑形再通;该系统具有载药功能,该药能够抑制再通后的 血管内膜增加,避免造成再通后的再狭窄情况出现,从而能够达到长期治疗狭窄病变的功 能; 2)本发明为心血管狭窄病变,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钙化斑块血管狭窄提供 了一种经血管入路治疗的解决方案;通过在球囊预扩中增加能量震荡波,从而对钙化的斑 块进行扩张;通过在球囊表面经过特殊的载药工艺,实现抗再生药物涂覆在狭窄病变位置 4 CN 111568500 A 说 明 书 3/7 页 实现远期的畅通,为很多需要支架植入的患者提供了无需支架植入便能维持远期通畅的解 决方案,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介入无植入治疗理念; 3)本发明通过常规介入手术方式,经导引导丝到达目标狭窄位置,通过该系统上 的球囊施加低压进行预扩张血管后,对球囊内进行充盈特定的液体介质,进而控制能量发 生控制器施加震动波将与球囊周围贴靠的狭窄血管进行震动扩张到一定通畅比例,此时由 于球囊外涂覆有特定的抗再生药物,达到保持血管远期通畅的目的,最终实现治疗心血管 狭窄的目的; 4)本发明中电极对为同轴径向排布的内外电极时,该结构能够实现震荡源位置的 调节,从而达到根据钙化斑块的位置来调节电极对位置,实现震荡能量的精准释放; 5)本发明中电极对为轴向排布的近端远端电极对时,使得在能量发生控制器输出 功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节两电极对的轴向相对位置,从而达到调节震动波频率的目的, 以满足不同狭窄病变所需的震动波,达到多样化治疗的目的; 6)本发明中通过增加凹槽结构,大大增加载药量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药物在 输送过程中的损伤,从而为药物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条件;解决了常规的载药球囊只是在 球囊表面进行涂层载药,在球囊输送过程中容易造成药物的脱落以及载药量不够的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 从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 够更明显易懂,以下以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 了本申请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 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 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 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中1用于心血管狭窄病变的血管再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及工 作示意图; 图2是附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1中球囊外表面的结构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1中凹槽的截面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1中球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附图5中B-B截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1中同轴径向排布电极对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1中同轴轴向排布的电极对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2中球囊的结构示意图。 在以上附图中:1、球囊;101、球囊主体;102、内管;103、主体管;104、电极对;105、 电极导线;106、标记环;107、外管;108、介质液体出口;2、手柄;201、能量触发按钮;202、电 5 CN 111568500 A 说 明 书 4/7 页 极对调节旋钮;203、导引导丝腔;204、球囊填充腔;3、能量发生控制器;301、开关机按钮; 302、显示屏;4、导管;5、导引导丝;6、凹槽;7、外电极;8、内电极;9、近端电极;10、远端电极; 11、导线腔;12、导丝腔;13、液体腔;14、连接插头;15、连接线;16、药物涂层。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