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好方法网

蒸发器及制冷机


技术摘要:
本发明的蒸发器(2)具备壳体(5)、制冷剂供给部(7)、第一传热管组(10)及第二传热管组(11)。第一传热管组(10)由多个第一传热管(12)组成,所述多个第一传热管(12)设置成在所述壳体(5)内的空间的下部浸渍于所述制冷剂,并且在内部流动有被冷却液。第二传热管组(11)由多个第  全部
背景技术:
作为在制冷机中使用的蒸发器,有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所有的传热管浸渍于制 冷剂液的满液式蒸发器。该满液式蒸发器中,需要使所有的传热管浸渍,因此会导致蒸发器 内部的制冷剂液的保持量变大。 另一方面,使制冷剂液相对于传热管从上方流下的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液膜式蒸 发器中,无需用制冷剂液填满壳体(shell)内,因此能够削减制冷剂保持量,并且通过提高 传热系数,能够削减传热面积(传热管长度或者传热管根数)。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405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3-51756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液膜式蒸发器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性能,需要向传 热管供给蒸发量以上的制冷剂液。因此,在所供给的制冷剂液中产生未蒸发部分,需要通过 泵等使该未蒸发部分的制冷剂液在传热管上部循环,因此导致部件件数增加,有时会导致 蒸发器大型化、高成本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相对于满液式蒸发器抑制大型化、高成本化且减 少制冷剂液的保持量、传热面积的蒸发器及制冷机。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蒸发器具备:壳体,在内部储存制冷剂,并且具有向外部 排出所蒸发的制冷剂的排出口;制冷剂供给部,从壳体内的空间的上部供给来自外部的制 冷剂;第一传热管组,由多个第一传热管组成,所述多个第一传热管设置成在所述壳体内的 空间的下部浸渍于所述制冷剂,并且在内部流动有被冷却液;及第二传热管组,设置于所述 壳体内的空间中比所述制冷剂供给部更靠下方且比所述制冷剂的液面更靠上方的位置,并 且在内部流动有被冷却液。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将配置于上部的第二传热管组作为液膜式蒸发器,并将配置 于下部的第一传热管组作为满液式蒸发器。因此,即使将基于第二传热管组的蒸发量以上 的制冷剂供给至壳体内,也能够回收未蒸发部分的制冷剂作为满液式蒸发器的制冷剂。因 此,无需利用泵等使未蒸发部分的制冷剂在上部循环。因此,能够抑制蒸发器的大型化、高 3 CN 111615610 A 说 明 书 2/7 页 成本化且减少制冷剂液的保持量、传热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关于第一方式所涉及的第二传热管组,可以在所述多个 第二传热管中配置于上部的所述第二传热管的外表面具备多个针状的散热片。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使形成于具备针状散热片的第二传热管的表面的液膜较薄。 因此,能够减小热敏电阻且加大传热系数。而且,由于仅在第二传热管组中配置于上部的第 二传热管设置有多个针状散热片,因此能够抑制第二传热管组中配置于下部的第二传热管 的液膜变得过薄而传热管表面露出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第二传热管组中的传热性能的 下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一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蒸发器中,可以如下:在所述 第一传热管组与所述第二传热管组之间具备由多个第三传热管组成的第三传热管组,所述 第一传热管和第三传热管在其外表面侧具备沸腾传热面。 通过如此构成,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使第三传热管与第二传热管一同作为液膜式 蒸发器的传热管发挥作用。此时,通过第三传热管的沸腾传热面,与不具有沸腾传热面的情 况相比,更能够促进传热管表面上的沸腾。因此,能够提高作为液膜式蒸发器的性能。并且, 假设即使第二传热管组中的未蒸发部分的制冷剂增加而壳体内的制冷剂的液面上升,从而 第三传热管组被浸渍于制冷剂中,但通过第三传热管具有沸腾传热面,也可获得与第一传 热管的热交换性能同等的热交换性能。即,与第三传热管不具有沸腾传热面的情况相比,更 能够提高热交换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制冷机具备第一至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蒸发器。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抑制热交换性能的下降且实现小型化。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蒸发器及制冷机,能够抑制大型化且降低制冷剂液的保持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制冷机的概略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蒸发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传热管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传热管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蒸发器的相当于图2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二传热管组中配置于上部的第二传热管的剖 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蒸发器的相当于图2的剖视图。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