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好方法网

车辆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


技术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用于引导气流的下护板结构,其包括主体部分,其具有平板形状并且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上。在主体部分中形成通孔,以使在主体部分上方流动的空气能够被引导到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
背景技术:
例如当车辆在夜间行驶的时候打开的前照灯之类的光产生装置,当进入拐弯区域 的时候打开/关闭的转向指示器等,以及例如将冷却剂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的散热器之类 的热交换装置,都安装在车辆的前部部分。 通常,前部格栅位于车辆的前部部分的中央,光产生装置对称地位于前部格栅的 左侧和右侧,并且热交换装置位于前部格栅的后面。 当车辆行驶时,由大气引起的空气阻力作用在与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上。 由于空气阻力使动力产生装置中产生的驱动力损失,因此为了使动力产生装置的能量效率 最大化,需要将车辆的外观设计成使空气阻力最小化。 由于这个原因,已经使用了用于车辆的前部部分、发动机罩、挡风玻璃、A柱、篷杆 和行李箱的角形形状,并且将这些元件设计成具有弯曲的形状。由于构成车辆的顶表面的 各个部分被制造为具有弯曲的形状,因此,当车辆行驶时,存在于行驶方向上的空气沿着车 辆的表面流动,因此可以减小空气阻力。 除了车辆的顶表面之外,空气阻力可能会依据车辆的下表面的形状而增加。在车 辆的下表面上存在构造成支撑发动机、悬架、万向节、变速器和各种托架的支撑件,因此,这 些元件很可能在车辆行驶的时候在流动于车辆的下表面的空气中产生涡旋。而且,构成车 辆的下表面的每个部件都可能阻挡空气的连续流动,并且可能直接遇到流动的空气,从而 大大增加了空气阻力。鉴于上述情况,已经安装了下护板结构,以使得车辆的除了与地面接 触的轮胎以外的下表面不暴露于空气。 如上所述,空气通过安装在车辆的前部部分上的前部格栅流入热交换装置。另外, 车辆的顶表面形成为具有连续的弯曲,通过该弯曲可以减小空气阻力,并且下护板结构可 以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上以减小空气阻力。 因此,除非在发动机室上形成单独的排出口,否则不能容易地将通过前部格栅流 入热交换装置中的空气从热交换装置排放到车辆外部。因此,为了增加热交换装置的热交 换效率,必须增加热交换装置的尺寸。 在相关技术描述中所描述的内容是为了帮助理解本发明的背景,并且可能包括本 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先前未知的内容。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护板结构,该下护板结构构造 成使得流入热交换装置的空气能够通过其排放到车辆下方,从而增加了流入热交换装置的 空气的量。 4 CN 111591359 A 说 明 书 2/6 页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可以包括主体部 分,所述主体部分具有平板形状并且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上。在主体部分中可以形成有通 孔,以使在主体部分上方流动的空气能够被引导到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 在所述主体部分上可以形成有具有打开的底部的箱体形式的管道,所述管道向上 突出,所述通孔可以位于所述管道的上表面。 所述通孔可以在所述管道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狭缝形状,并且通过通孔,管道可 以被划分为对应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第一主体部分和对应于与车辆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 向的第二主体部分。 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可以形成为倾斜的,使得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高度从所述通孔 在所述车辆的行进方向上减小,并且所述第二主体部分可以形成为倾斜的,使得所述第二 主体部分的高度从所述通孔在与车辆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减小。 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与所述通孔相邻的端部部分的高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二主体 部分的与所述通孔相邻的端部部分的高度。 在所述管道下方可以安装有引导件,以面对所述通孔。 所述管道的宽度可以大于所述引导件的宽度。 引导件可以包括:入口部分,其构造成当车辆行驶时将在主体部分下方流动的空 气引导至管道;以及延伸部分,其从入口部分延伸以与主体部分平行。 所述入口部分可以形成为从延伸部分和入口部分之间的边界点朝向车辆行驶的 地面延伸并且向下倾斜。 所述入口部分和所述延伸部分之间的边界点可以位于所述第一主体部分和所述 通孔之间的边界点下方。 所述主体部分可以设置有在其中形成的一个或多个通孔以及在其上形成的一个 或多个管道,并且靠近主体部分的左侧和右侧的每个侧管道的高度可以小于位于主体部分 的中央的中央管道的高度。 在所述侧管道中设置的所述通孔的宽度可以小于在所述中央管道中设置的所述 通孔的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可以包括: 主体部分,其具有平板形状并且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上;以及引导件,其配置为在车辆行驶 时将在主体部分下方流动的空气引导至主体部分。 所述主体部分可以具有形成在其中的通孔,以允许所述主体部分上方的区域与所 述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连通;在主体部分上方的区域中流动的空气通过通孔由引导件向主 体部分下方区域所引导的空气引导至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 在所述主体部分上可以形成有具有打开的底部的箱体形式的管道,所述管道向上 突出,所述通孔可以位于所述管道的上表面。 所述通孔可以在所述管道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狭缝形状,并且通过通孔,管道可 以被划分为对应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第一主体部分和对应于与车辆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 向的第二主体部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的用于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 可以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上以减小空气阻力,并且可以允许通过前部格栅流入发动机室的 5 CN 111591359 A 说 明 书 3/6 页 空气流动到车辆正在行驶的地面,从而提高了放置在前部格栅后面的散热器的冷却性能。 所述下护板结构可以设置有箱体形状的管道,所述箱体形状的管道具有流线型的 上表面以朝着发动机室突出,构造成将在车辆的下表面下方流动的空气引导到管道的引导 件可以安装在车辆的下表面,以允许空气沿着管道的内表面流动,并且管道中可以形成通 孔,发动机室通过该通孔与车辆下方的区域连通。 随着沿着管道流动的空气的流速增加,通孔和管道中的静态压力会降低。 所述通孔可以在所述管道的宽度方向上形成。 引导件的宽度可以等于管道的宽度,并且引导件的长度可以小于管道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可以包括 平板形状的主体部分和流动引导部分,所述平板形状的主体部分构造为安装在车辆的下表 面上;所述流动引导部分形成在该主体部分上以使存在于主体部分上方的区域中的空气能 够流动到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通过这种构造,由于在车辆行驶时在流动引导部分中产生 的静态压力的变化,存在于主体部分上方的区域中的空气流动到主体部分下方的区域。 所述流动引导部分可以包括排出孔、管道和引导件,所述排出孔形成在所述主体 部分中;所述管道设置有形成在其中的通孔以用于朝着所述主体部分上方的区域打开所述 排出孔,并且所述管道安装在所述主体部分上以覆盖所述排出孔;所述引导件安装至排出 孔,以允许在主体部分下方流动的空气流入管道中。 所述管道可以形成为具有流线型的上表面,使得通过引导件流动的空气沿着管道 的内表面流动;并且所述通孔可以在管道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以防止通过引导件流入管道 的空气流动到主体部分上方的区域。 通过通孔,管道可以被划分为对应于车辆的行进方向的第一主体部分和对应于与 车辆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第二主体部分;并且所述第一主体部分的与所述通孔相邻的 端部部分的高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二主体部分的与所述通孔相邻的端部部分的高度。 弯曲部分可以形成在第一主体部分上,并且第一主体部分可以形成为使得从弯曲 部分到其端部部分的区间向上倾斜。 引导件可以包括:入口部分,其构造成当车辆行驶时将在主体部分下方流动的空 气引导至管道;以及延伸部分,其从入口部分延伸以与主体部分平行。 所述入口部分可以位于第一主体部分的下方,所述延伸部分可以位于排出孔和第 二主体部分的下方。 所述入口部分可以从入口部分和延伸部分之间的边界点朝向车辆行驶的地面延 伸并且向下倾斜。 所述延伸部分的长度可以小于管道的第二主体部分的长度。 根据如上构造的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由 于存在于位于下护板结构上方的热交换装置中的空气通过通孔流动到下护板结构下方的 区域,因此通过前部格栅供应至热交换装置的空气易于排出。 特别地,由于增加了向热交换装置提供的空气的流速和从热交换装置排出的空气 的流速,所以增加了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效率。因此,即使减小了热交换装置的尺寸,也可 以实现相同的热交换性能。由于减小了热交换装置的尺寸,所以可以节省用于热交换装置 的制造成本,并且这有助于减轻车辆的重量。 6 CN 111591359 A 说 明 书 4/6 页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的立体 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A-A截取的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车辆下方的气流的示例性视图,在该车辆上安装了图1所示的构造成增 加空气量的下护板结构。 图4是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用于制造构造成增加空气量的下护板 结构的方法的流程图。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