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好方法网

热水器的恒温装置以及热水器


技术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热水器的恒温装置,所述恒温装置包装储水容器,所述储水容器设置有进水件与出水件,所述进水件与所述出水件均接通至所述储水容器内的储存空间,所述出水件在所述储水容器内的储存空间内由第一侧壁向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延伸,所述出水件具有第  全部
背景技术:
即热式热水器是通过大功率加热件快速将冷水加热到预设温度,即热式热水器相 对于储水式的热水器具有体积小,无需使用储水箱节省空间,且出热水速度快的效果。 即热式热水器目前市面上主要有即热式电热水器和即热式燃气热水器,由于没有 储水箱,储水的水温容易不稳定产生较大波动,水温忽冷忽热,造成热水使用体验差,甚至 发生烫伤事故。随着即热式热水器的多年发展控温技术已经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无法避 免的停水温升问题。现有技术基本虽然已经控制了水温波动造成的烫伤事故问题,但是用 户体验任然不及储水式热水器,水温不如储水式热水器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热水器水温不稳定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可以降低 水温波动的热水器的恒温装置以及热水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热水器的恒温装置,所述恒温装置包装储水容器,所 述储水容器设置有进水件与出水件,所述进水件与所述出水件均接通至所述储水容器内的 储存空间,所述出水件在所述储水容器内的储存空间内由第一侧壁向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 的第二侧壁延伸,所述出水件具有第一出水口与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位于靠近所 述第一侧壁的一端,而所述第二出水口位于靠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储水容器包括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与 所述第二主体对接后围成所述储存空间。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储水容器包括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以及周壁, 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以及所述周壁围成所述储存空间,所述进水件设置于所述周 壁。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进水件具有向所述储存空间延伸的内端,所述进水件 内端设置有多个面向所述进水件周向的进水孔。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储水容器还包括泄压阀,所述泄压阀安装于所述储存 空间的底部。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储存空间的截面呈圆形。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出水件包括出水管接口与内管,所述内管的第一端连 接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内管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出水口设置于所述 内管的第一端的周向,所述第二出水口设置于所述内管的第二端的周向。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出水件的轴线与所述储存空间的轴线平行,所述进水 件的轴线垂直于所述出水件的轴线与所述储存空间的轴线。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进水件的进水孔开孔面积总和等于所述出水件的出水 3 CN 111595026 A 说 明 书 2/4 页 孔面积总和。 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出水孔开孔面积总和与所述第二出水孔开孔面积 总和之间比值为:5%至10%。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热水器,包括出水管、热交换器、进水管以及如前所 述的恒温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恒温装置,通过进水孔中的水流均匀分散流出,围绕整个 罐体旋绕一圈与罐体中恒温水混合换热后通过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出水,以实现两次 混水,达到了降低波动水温温差的目的,实现了减少波动温差的恒温功能。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 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 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 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水器的恒温装置部件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水器的恒温装置的立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热水器的恒温装置的截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恒温装置的进水件截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恒温装置的进水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储水容器1;第一主体11;第二主体12;周壁14;第一侧壁15;第二侧壁16;进水件2; 进水孔21;出水件3;内管31;出水管接口32;第一出水口33;第二出水口34;泄压阀4。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