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摘要:
一种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编织物,其使用横编机,相对于筒状基底部(1)的筒状的终端部(10)形成外层(21)和内层(22)连接成筒状的带状部(2)。在编织带状部(2)时形成由外层连接部(41)和内层连接部(42)构成的连接部(4),外层连接部(41)由与外层起口部(31)的各线圈连接 全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编织具备筒状基底部和以环绕该筒状基底部的筒状的 终端部旋转的方式设置的带状部的筒状编织物的方法。带状部通过将配置在筒状编织物的 外侧的外层和配置在筒状编织物的内侧的内层连接成筒状构成。 在专利文献1、2中,首先,编织第一基底部和第二基底部连接成筒状的筒状基底 部。接着,在筒状基底部的编织范围的外侧形成起口部。起口部具备成为带状部的外层的基 点的外层起口部和成为带状部的内层的基点的内层起口部。以此起口部为基点,一边编织 由外层和内层构成的带状部,一边以环绕筒状基底部的筒状的终端部旋转的方式连接筒状 基底部和带状部。在连接筒状基底部和带状部时,在专利文献1、2中,反复进行(1)使筒状的 带状部向筒状基底部的一侧移动,使带状部的线圈与筒状基底部的线圈相互重叠,(2)在包 含其重叠线圈在内的带状部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地形成带状部的新的编织线圈横列。其结 果,能编织具备与筒状基底部的终端部连接的带状部的筒状编织物。该筒状编织物的带状 部的线圈纵行方向成为沿筒状基底部的周方向的方向。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0742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1084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2中,没有公开将带状部的始端和终端通过编织连接的方法。在将带 状部的始端和终端通过缝制连接的情况下,因为缝制作业是繁杂的,所以筒状编织物的生 产性低下。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发明,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以无缝 制方式连接带状部的始端和终端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另外,本发明的另外的目的在 于提供一种由上述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得到的筒状编织物。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使用具备前后相向的一侧针床和另一 侧针床的横编机,在以第一基底部和第二基底部环绕连接成筒状的筒状基底部的终端部的 方式形成外层和内层连接成筒状的带状部时进行如下的工序: 编织将上述第一基底部卡定在上述一侧针床上、将上述第二基底部卡定在上述另 一侧针床上的上述筒状基底部的工序A; 3 CN 111593471 A 说 明 书 2/7 页 在上述筒状基底部的编织范围的外侧,编织被卡定在上述一侧针床上的外层起口 部和被卡定在上述另一侧针床上的内层起口部的工序B;和 在一边将在上述外层起口部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上述外层和在上述内层起口 部的线圈纵行方向连续的上述内层编织成筒状一边连接上述带状部和上述第一基底部之 后,连接上述带状部和上述第二基底部的工序C, 上述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工序B中,在上述另一侧针床上形成了由外层连接部和内层连接部构成的 连接部,上述外层连接部由用过渡纱线与上述外层起口部的各线圈连接的线圈构成,上述 内层连接部由用过渡纱线与上述内层起口部的各线圈连接的线圈构成, 在上述工序C之后,进行工序D和工序E, 上述工序D通过绕入使上述带状部和上述连接部向相互相反方向旋转,使上述内 层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和上述内层连接部在上述带状部的厚度方向从接近的状态成为 背离的状态,使上述外层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和上述外层连接部在上述厚度方向从背离 的状态成为接近的状态, 上述工序E在从上述带状部中的与上述筒状基底部的连接侧依次由包线圈处理连 接了上述外层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和上述外层连接部之后,从上述连接侧的相反侧依次 由包线圈处理连接上述内层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和上述内层连接部。 <2>作为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在 上述工序B中,在交替地编织上述外层起口部的线圈和上述外层连接部的线圈之后,交替地 编织上述内层起口部的线圈和上述内层连接部的线圈。 <3>作为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个方式,可以举出如下的方式:将 上述外层起口部和上述内层起口部的各线圈做成二重线圈。 <4>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其具备筒状基底部和带状部,上述带状部的线圈纵行 方向沿上述筒状基底部的周方向,上述筒状基底部是第一基底部和第二基底部连接成筒状 的筒状基底部,上述带状部通过外层和内层连接成筒状构成,并与上述筒状基底部的终端 部连接,上述筒状编织物的特征在于, 上述筒状编织物具备外层连接部、内层连接部和包线圈处理部, 上述外层连接部由与作为上述外层的始端的外层起口部的各线圈连接的线圈构 成; 上述内层连接部由与作为上述内层的始端的内层起口部的各线圈连接的线圈构 成; 上述包线圈处理部在将上述带状部的在编织宽度方向的与上述筒状基底部连接 的端部作为上述带状部的下端并将处于上述下端的相反侧的端部作为上述带状部的上端 时,在从上述下端朝向上述上端由包线圈处理连接了上述外层的线圈纵行方向的终端和上 述外层连接部之后,从上述上端朝向上述下端由包线圈处理连接上述内层的线圈纵行方向 的终端和上述内层连接部而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能以无缝制方式在筒状基底部的端部形成 成为筒状的带状部,而且以无缝制方式连接带状部的始端和终端。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筒状 4 CN 111593471 A 说 明 书 3/7 页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由于处于筒状编织物的编织的最后的端纱线隐藏在筒状编织物的内 侧,所以筒状编织物的外观良好。 根据上述<2>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由于带状部的始端不成为被关闭的状 态,所以带状部的始端和终端能成为连通成筒状的状态。 根据上述<3>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由于在编织起口部和连接部时,连接起 口部的线圈和连接部的线圈的过渡纱线的数量变多,所以在连接带状部的始端和终端时, 在起口部和连接部之间难以形成孔。 本发明的筒状编织物,以无缝制方式连接带状部的始端和终端。另外,在本发明的 筒状编织物中,从带状部的下端向上端连接外层和外层连接部之后,从上端向下端连接内 层和内层连接部。即,因为筒状编织物的编织在筒状编织物的内侧结束,所以在带状部的上 端难以形成台阶,而且处于编织的最后的端纱线被配置在筒状编织物的内侧。因此,本发明 的筒状编织物外观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套衫(筒状编织物)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模式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示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的想像图。 图3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套衫的领子(带状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示的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中的起口部的编织例的编织 工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