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好方法网

一种弹载数据采集存储装置


技术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弹载数据采集存储装置,包括外壳,其从上至下通过两个隔热板分隔成三个腔室,依次为电源室、控制室和存储室;内壳,其设于所述外壳的存储室内;其中,所述电源室内设有电池,所述控制室内设有电路板,所述外壳与所述电池、电路板及所述内壳之间的区域  全部
背景技术:
弹载数据记录装置作为飞行器的“黑匣子”可实时地记录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的遥 测数据或模拟量采集数据,待导弹触地后将其回收即可读出已经记录的数据。而携带数据 记录器的飞行器在发射升空到落地过程中,会产生10个g(g是加速度的单位,为重力加速 度)以上的过载、几百个g的振动、上千个g的冲击等极端环境,可能会极大的损坏数据存储 模块的电路元器件,尤其是飞行器落地瞬间会产生几千甚至上万个g的冲击,这对数据存储 模块可能会产生不可修复的破坏,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据记录器整体可以抵抗一定程度的 过载,振动和冲击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存储,但如果在最后的落地冲击导致已经记录下了的 数据存储模块被硬性破坏,那对此次航天的项目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亟需一种可 以抵抗高过载、大冲击的数据存储器防护结构来更可靠地保护数据存储模块,完善数据记 录器系统,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 但目前数据存储模块硬回收技术的设计不能满足测试环境需求,因不可修复的损 坏而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回收。因此,可靠的硬回收式数据存储器几乎处于空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弹载数据采集存储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弹载数据采集存储装置,包 括: 外壳,其从上至下通过两个隔热板分隔成三个腔室,依次为电源室、控制室和存储 室; 内壳,其设于所述外壳的存储室内; 其中,所述电源室内设有电池,所述控制室内设有电路板,所述外壳与所述电池、 电路板及所述内壳之间的区域填充有缓冲介质,所述内壳内设有第一存储板和第二存储 板,所述内壳与所述第一存储板、第二存储板之间的区域也填充有缓冲介质。 优选的是,所述外壳上设有供电接口和数据接口,且所述供电接口和数据接口位 于所述电源室顶端;其中,所述供电接口和数据接口分别通过导线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电路板上集成有电源电路、电源转换芯片以及通过所述电源转换 芯片与所述电源电路连接的单片机;其中,所述电源电路包括电池电路和外部输入电路,所 述单片机未采集到外部采样信号时,所述外部输入电路给所述单片机供电,当所述单片机 采集到外部采样信号时,所述单片机控制所述电池电路连通,使得所述电池电路给所述单 片机供电。 优选的是,所述电路板上还集成有晶振,且所述电源电路通过给所述晶振供电用 于给所述单片机提供时钟信号。 3 CN 111599035 A 说 明 书 2/5 页 优选的是,所述电池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一三极管以及第二三极管;其中,所 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端与所述电池正极端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端与所述第二三极 管的b级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e级连接通过所述电源转换芯片与所述单片机连接,所述 单片机通过所述第一三极管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c级连接,且所述单片机控制所述第一三 极管的导通。 优选的是,所述外部输入电路包括第二二极管;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端通 过所述供电接口与外部电源连接,其负极端通过所述电源转换芯片与所述单片机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存储板和第二存储板所存储的数据互为备份且所述第一存储 板和所述第二存储板均通过数据总线与所述电路板连接,所述第一存储板或第二存储板上 集成有第一存储芯片、第二存储芯片以及逻辑门电路,其中,所述第一存储芯片用于存储外 部采样信号的数据,所述第二存储芯片用于存储弹上数据。 优选的是,所述电路板上集成有分压电路,外部采样信号通过分压电路与所述单 片机连接,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第一分压电阻和第二分压电阻;其中,所述第一分压电阻的一 端与所述外部采样信号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 分压电阻的另一端接地;在所述第一分压电阻与所述第二分压电阻之间与所述单片机连 接。 优选的是,所述外壳材质为钢,所述内壳材质为铝合金,且所述外壳呈圆柱状,其 直径为60mm,高110mm,壁厚5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集成的电路板和存储板,减小了该存储装置的体积; 2.将存储板设于内壳中,通过外壳和内壳的结构保护以及设于外壳和内壳之间的 缓冲介质和内壳中的缓冲介质的缓冲保护,使得该存储装置抗大过载能力强; 3.外壳材质为钢,内壳材质为铝合金,这样设置同外壳和内壳均为钢材质的抗过 载能力一样,且比均为钢材质的重量更轻; 4.本发明的电路简单,且包括外部输入电路与电池电路,未采集到外部采样信号 时,外部输入电路供电,处于低功耗状态,采集到外部采样信号时,恢复正常工作状态,实现 该存储装置低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原理性结构框架图。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