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摘要:
一种感应式汽车座椅,包括:座椅固定件、线性导轨、隔板、减振弹簧阻尼器、球形铰链、固定片、动力箱、座板、前限位板凸块、前限位板、曲柄、支撑架、后限位板凸块、后限位板、座椅扶手、座椅坐垫、座椅背靠、座椅头枕、前压力传感器、左压力传感器、后压力传感器、右 全部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了一种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交 通工具,汽车的普及也使得人们对车辆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通 常工况非常复杂,在这些复杂的工况下,由于惯性力的作用,车身姿态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 化。车内的乘客在车身姿态变化、惯性力以及车身振动的共同作用下,极易产生晕车现象, 使得乘坐舒适性大幅降低,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意外伤害。 现有技术关于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案及不足如下: 现有技术的反馈控制不根据座椅对乘客的实时支撑状态来实时对座椅进行反馈控制, 导致其控制响应慢、控制精度以及控制的稳定性低下;采用伸缩机构的设置导致系统结构 复杂,转动机构在座椅姿态的调节中部分存在运动干涉,实际应用中调节的角度只能在伸 缩机构的刚度限定范围内进行微小的转动,机械机构设置不合理,对汽车的复杂工况而言, 可靠性低下。 现有技术采用的气动作动器调节机构导致其系统控制平稳性差,响应速度受乘客 体重变化的影响大,难以获得较大承载力及力矩,并且其工作时会产生的排气噪声,影响乘 客的乘坐舒适性。现有技术的弹簧调节机构只能上下伸缩、不能同时控制座椅进行侧倾、俯 仰方向上的运动,对于复杂的混合工况,存在控制的局限性。 现有技术的座椅电机动力机构,只能实现生硬的动力驱动,阻尼力减振性能较差, 且电机转化运动方向时,只需要较小的转动角度,造成电机转动行程的浪费。 现有技术的液压活塞驱动,只能实现直线运动,而不能实现直线运动与旋转运动 之间的转化。 现有技术的阀门,只能实现启闭两个状态,而现有技术的三通阀可以对三个方向 进行控制,但只能实现一进二出或者二进一出,只能实现直角通流,不能实现直线通流,不 能实现二进三出,更不能与其它部件配合实现三进三出。 现有技术对座椅上下运动时,缺乏既能支撑又能导向的结构。 现有技术的压力传感器,往往是单点感测,或者多个单独的压力传感器独立工作。 往往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同时解决上述多种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感应式汽车座椅,包括:座椅固 定件、线性导轨、隔板、减振弹簧阻尼器、球形铰链、固定片、动力箱、座板、前限位板凸块、前 限位板、曲柄、支撑架、后限位板凸块、后限位板、座椅扶手、座椅坐垫、座椅背靠、座椅头枕、 前压力传感器、左压力传感器、后压力传感器、右压力传感器、继电器模组、放大器模块、通 4 CN 111605445 A 说 明 书 2/5 页 信模块、枕式陀螺仪传感器;所述动力箱内包括驱动杆、第一漏斗、第二漏斗、内阀板、外阀 板、漏斗口、横管口、环形腔、横管、连杆、活塞块、泵、油箱、进油管、排油管;所述座板下方设 有前凹槽、后凹槽; 所述座椅固定件支撑所述线性导轨,线性导轨上方设有隔板,隔板上设有定位和紧固 所需的孔,所述隔板上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前限位板、后限位板;固定片固定在 隔板上;四个固定片设置在一个动力箱的四个底角,四个动力箱设置在隔板上,座椅前方两 个动力箱的相对距离大于座椅后方两个动力箱的相对距离;座椅前方的两个减振弹簧阻尼 器的中轴线在竖直平面上形成上窄下宽的形状,座椅后方的两个减振弹簧阻尼器的中轴线 在竖直平面上形成上宽下窄的形状;减振弹簧阻尼器两端设有铰接机构,一端与曲柄铰接 配合形成转动连接,另一端是球形铰链,与座板上固定的球形铰链座形成转动连接;座板上 方直接与座椅坐垫连接; 所述前限位板上设有前限位板凸块,所述后限位板上设有后限位板凸块,所述座板下 方设有前凹槽、后凹槽匹配所述前限位板凸块、所述后限位板凸块,所述前限位板凸块、后 限位板凸块周侧为斜面结构,所述凹槽的内表面至少部分为弧形; 所述前限位板凸块的中心线与所述前限位板的中心线不重合,所述后限位板凸块的中 心线与所述后限位板的中心线不重合,以预留空间对应在座板中布置所述压力传感器,所 述座板为梯形结构,前限位板、后限位板的中心线重合; 四个压力传感器嵌入所述座板中,所述前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梯形结构的顶边部, 所述后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梯形结构的底边部,所述左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梯形结构的左 边部,右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梯形结构的右边部,四个传感器连接到所述继电器模组的四个 输入接口,所述继电器模组的输出接口连接到所述放大器模块,所述放大器模块的输出端 连接所述通信模块,所述座椅头枕上设置有所述枕式陀螺仪传感器; 所述动力箱通过所述驱动杆与所述曲柄连接,所述曲柄一端连接所述减振弹簧阻尼 器,所述连杆与所述驱动杆垂直连接,所述连杆下方连接所述活塞块,所述活塞块在所述环 形腔中摆动,所述环形腔一端连通左侧的横管与所述第一漏斗,所述环形腔的另一端连通 右侧的横管与所述第二漏斗,所述内阀板与外阀板为一体结构且相互垂直,内阀板与外阀 板连接处设有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可使得内外阀板转动180度,左侧的内阀板与外阀板 构成第一阀,右侧的内阀板与外阀板构成第二阀;所述横管下端连接有进油管与排油管,所 述动力箱底部设有所述油箱,所述油箱中部设有凹槽以容纳所述泵,所述泵的输出端连接 两条进油管,所述油箱的两侧分别连接一条排油管。 进一步的,所述减振弹簧阻尼器包括外部的弹簧与内部的弹性杆。 进一步的,所述曲柄为弹性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包括多条肋。 进一步的,所述前限位板与所述支撑架通过固定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后限位板与所述支撑架通过固定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线性导轨为燕尾导轨。 进一步的,所述漏斗口设置有限位挡板,限制内阀板的转动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箱的四个顶角设有倒角。 进一步的,所述座椅固定件为Z形结构。 5 CN 111605445 A 说 明 书 3/5 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