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好方法网

一种多功能新能源安装固定装置


技术摘要: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新能源安装固定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圆筒一,所述圆筒一的上部设置有固定环一,所述圆筒一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  全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无论是交通工具还是用电设备,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 然而现有的利用资源以非再生能源为主,因此新能源的开发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之一。为了提高新能源的占有率,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正在被开发和利用。 现有的太阳能利用设备要么是单一的利用在热水器上面,要么是国家建设的大规 模设备,风能设备基本也是国家建设的大型发电设备,由于设备过大,无法普及到家庭或者 厂区,使一些太阳光照射时间长和风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无法很好的利用自然资源,一些 小型设备只能利用一种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高,降低了设备的使用价值。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多功能新能源安装固定装置,具备了装置结构 简单,占用空间小,可同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自然资源利用率高的优点,该装置可以利用 在一些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适用对象可以小到自家宅院。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新能源安装固定装置,具备了装 置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可同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自然资源利用率高的优点,解决了现 有装置只能单一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利用率低,设备无法大规模普及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装置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可同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自然资源利用 率高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新能源安装固定装置,包括底座,所述 底座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圆筒一,所述圆筒一的上部 设置有固定环一,所述圆筒一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 所述支撑板的表面开设有穿线槽,所述穿线槽的下部设置有卡扣,所述支撑板的表面开设 有滑槽,所述滑槽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夹板,所述夹板的下部设置有滑块,所述夹板的表面设 置有弹簧,所述夹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拉杆,所述拉杆远离夹板的一端设置有拉手,所述圆 筒一的表面开设有穿线孔一,所述圆筒一的内表面设计有齿槽,所述圆筒一的内部设置有 微电机,所述微电机的侧面设置有减速机构,所述支撑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圆筒二,所述圆 筒二的上部设置有固定环二,所述圆筒二的侧面活动连接有扇叶底盘,所述扇叶底盘的表 面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圆筒二的表面设置有风向尾翼,所述圆筒二的内部设置有穿线孔二, 所述圆筒二的内部设置有轴承,所述底座的内部设置有蓄电装置,所述蓄电装置表面设置 有导线。 优选的,所述圆筒一的内表面与支撑杆的表面间隙不小于1毫米。 优选的,所述固定环一有两个,分别位于圆筒一的上下两端,与支撑杆固定连接, 3 CN 111590493 A 说 明 书 2/4 页 位于下端的固定环一的内表面有延伸,支撑板的下沿表面设计有橡胶层。 优选的,所述夹板与支撑板组成夹紧装置,每一组夹紧装置有两个滑槽对称分布, 有两个滑块位于每个滑槽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夹板的下表面设计有橡胶层,每一组夹紧装置有两个弹簧对称分布 在夹板表面,一端与夹板连接,另一端与支撑板的上沿表面连接。 优选的,所述拉杆位于夹板的中间,并从支撑板的上沿内穿过。 优选的,所述微电机位于圆筒一下端的固定环一的内表面,减速机构位于圆筒一 下端的固定环一的内表面,减速机构输出端的齿轮与齿槽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圆筒二的内表面与支撑杆的表面间隙不小于1毫米,固定环二有两 个,分别位于圆筒二的上下两端,与支撑杆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扇叶底盘与圆筒二为转动连接,之间填充有润滑剂。 优选的,所述固定件每两个为一组设置在扇叶底盘的表面,轴承有两个,对称分布 在圆筒二内部的上下两端,轴承的内环与支撑杆固定连接。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新能源安装固定装置,具备以下有益 效果: 1、该多功能新能源安装固定装置,通过底座、支撑杆、圆筒一和圆筒二之间的相互 配合使用,使整个装置的结构简单化,同时减少的装置整体的占用空间,使该装置可以适用 的范围更广,有利于装置的普及和应用。 2、该多功能新能源安装固定装置,通过支撑板中夹板与拉杆之间的配合使用,在 弹簧的作用下,可以实现不同尺寸的太阳能板的安装,固定件与扇叶底盘的配合使用,可以 实现风能扇叶的安装,在圆筒一和圆筒二与支撑杆的配合作用下,使太阳能板与扇叶同时 工作,从而实现了一个装置可以同时利用多种自然资源的效果,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侧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中A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2中B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2中C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支撑杆;3、圆筒一;4、固定环一;5、支架;6、支撑板;7、穿线槽;8、 卡扣;9、滑槽;10、夹板;11、滑块;12、弹簧;13、拉杆;14、拉手;15、穿线孔一;16、齿槽;17、微 电机;18、减速机构;19、圆筒二;20、固定环二;21、扇叶底盘;22、固定件;23、风向尾翼;24、 穿线孔二;25、轴承;26、蓄电装置;27、导线;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