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齿顶完全渗碳的判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截取齿轮齿形,根据所述齿形得到齿形面与齿顶;由所述齿形面与齿顶的交点A与B,根据所述交点A、B向齿形内部分别做交点A的法线和交点B的法线,交点A的法线和交点B的法线在齿内获得交点O;测量交点A与交点O之间的距 全部
背景技术:
传统观点认为,只有小模数齿轮存在齿顶完全渗碳的风险,事实上,有效模数相对 较高的齿轮,当齿数较多时,会导致齿顶宽度变小,如果设计给定的渗碳层深度不合理,即 便齿顶采取镀铜防护,渗碳工艺过程中,活性碳原子通过齿面向齿的心部组织持续扩散,也 能够使某些模数相对较大的齿轮齿顶出现完全渗碳的现象。 航空、汽车等中小齿轮,渗碳层深度多数集中在(0.8~1.3)mm范围内,齿顶完全渗 碳、淬火后,齿顶完全渗碳区域的硬度大于HRC55,与齿面渗碳区域淬火后的硬度相近,齿顶 脆性大幅增加,在受到冲击载荷作用下,齿顶容易断裂,并会产生严重后果。目前,尚无相关 文献报道通过相关齿轮的齿形参数、提前判定设计给定的齿面渗碳层深度能否产生齿顶完 全渗碳的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一种渗碳层深度(0.8~1.3)mm时齿顶是否完全渗碳的简化判定 方法,通过相关齿轮的齿形参数,判定设计给定的齿面渗碳层深度能否造成齿顶完全渗碳。 本申请提供一种齿顶完全渗碳的判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截取齿轮齿形,根据所述齿形得到齿形面与齿顶; 由所述齿形面与齿顶的交点A与B,根据所述交点A、B向齿形内部分别做交点A的法 线和交点B的法线,交点A的法线和交点B的法线在齿内获得交点O; 测量交点A与交点O之间的距离n; 计算因渗碳层前沿低碳浓度区重叠后导致有效渗碳层增加的渗层深度范围L、 Lmax和Lmin; 根据所述n、Lmax和Lmin,判断齿顶是否完全渗碳,所述Lmax为渗碳层前沿低碳浓 度区重叠后导致有效渗碳层增加的最大渗层深度,Lmin为渗碳层前沿低碳浓度区重叠后导 致有效渗碳层增加的最小渗层深度。 优选的,在计算L之前,还包括: 当渗碳层深度为(0.8~1.3)mm时,计算L。 优选的,在计算L之前,还包括: 设计给定的齿高中部有效渗碳层深度范围δ; 根据δ,获得齿高中部有效渗碳层深度上限δmax和齿高中部有效渗碳层深度下限δ min。 优选的,所述计算L,具体包括: L=(δ 0.40)mm,其中:。 优选的,计算Lmax和Lmin,具体包括: 3 CN 111581740 A 说 明 书 2/3 页 Lmax=(δmax 0.40); Lmin=(δmin 0.40)。 优选的,所述根据n、Lmax和Lmin,判断齿顶是否完全渗碳,具体包括: 若n≥Lmax,则齿顶不会完全渗碳。 优选的,所述根据n、Lmax和Lmin,判断齿顶是否完全渗碳,具体包括: 若Lmin<n<Lmax,则根据齿顶渗层深度解剖判断齿顶是否完全渗碳。 优选的,所述根据n、Lmax和Lmin,判断齿顶是否完全渗碳,具体包括: 若n≤Lmin=(δmin 0.40),则齿顶完全渗碳。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本发明一种渗碳层深度(0.8~1.3)mm时齿顶是否完全渗碳 的简化判定方法,通过上述方法,可以提前判定设计部门给定的齿高中部渗碳层深度是否 合理、能否产生齿顶完全渗碳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齿顶是否完全渗碳的判定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齿顶是否完全渗碳的判定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