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零检测电路,包括强电侧部分、弱电侧部分以及设置在强电侧部分和弱电侧部分之间的光耦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强电侧部分包括设于交流回路中以降低电路功耗的限流模块、与限流模块和光耦模块分别电连接以控制光耦模块通断并能降低光耦模块导通延时的光 全部
背景技术:
电力线载波通信产品基于电力线进行信号传播,其管理单元可以通过终端产品附 带的过零信息判断终端产品所在相位,从而对电力线负载、噪声、用户分布进行管理。现有 技术中过零信息的检测,大都通过采样电力线线电压过零点信号然后转换为低压芯片可以 处理的弱电信号进行的。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过零检测电路功耗高、检测延时大,影响检测的 准确性。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功耗低、延时小的过零检测电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过零检测电路,包括强电侧部分、 弱电侧部分以及设置在强电侧部分和弱电侧部分之间的光耦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强电侧部分包括设于交流回路中以降低电路功耗的限流模块、与限流模块和 光耦模块分别电连接以控制光耦模块通断并能降低光耦模块导通延时的光耦控制模块; 所述弱电侧部分包括与光耦模块相连的直流电源、与直流电源和光耦模块分别相 连的输出模块,所述输出模块可输出随光耦模块的通断进行同步正负切换的输出信号以进 行过零检测。 进一步的,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出信号为电压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过零检测电路还包括设置在限流模块和光耦控制模块之间并与限 流模块和光耦控制模块分别相连的整流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限流模块包括串接在火线上的第二电阻以及串接在零线上的第五 电阻。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电阻和第五电阻阻值均为1MΩ。 进一步的,所述整流模块包括设置在火线中并与光耦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相连的第 一双向二极管以及设置在零线中与第一双向二极管和光耦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电连接的第 二双向二极管。 进一步的,所述光耦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容、第一NPN型三极管、第三双向二极管; 所述第一电容与第一双向二极管、第二双向二极管以及第三双向二极管分别相连 以当火线电压为正半周时充电而火线电压为负半周时向光耦模块放电以使光耦模块导通; 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双向二极管和第二双向二极管分别电连接而 集电极与第一双向二极管和光耦模块的发光二极管分别相连且发射极与第三双向二极管 和第一电容分别连接以实现火线电压为正半周时截止使第一电容充电而火线电压为负半 周时导通使第一电容向光耦模块放电。 进一步的,所述光耦控制模块还包括第四电阻、第六电阻以及第五电容,所述第六 4 CN 111596123 A 说 明 书 2/4 页 电阻一端与第一NPN型三极管基极相连而另一端与第四电阻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的另一 端与第一双向二极管相连,所述第五电容接在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和基极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输出模块包括第二电容、第三电阻、第二NPN型三极管以及第七电 阻; 所述第三电阻与直流电源和第二电容分别相连;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基极连接 光耦模块的光敏三极管的发射极而集电极连接在第三电阻与第二电容之间且发射极接地; 所述第七电阻设置在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第二电容的另 一端提供所述输出信号并通过第四双向二极管接地。 进一步的,所述火线与零线之间还连接有压敏电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通过设置第一电容进行放电以在电压过零瞬间驱动光耦模块导通,并通过调节第 三电阻和第七电阻的大小以延长第二电容的充放电时长,可以使输出信号的正负切换与光 耦模块的通断同步,从而大大减小弱电侧检测零点切换信号的延时,提高了过零检测的准 确性;同时,通过将第二电阻和第五电阻阻值设置足够大,大大降低了电路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过零检测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过零检测电路示意图。